近日,手机市场再度因苹果与国产手机的动态引发关注。苹果在9月推出了一款主打超薄设计的iPhone Air,机身厚度仅5.64毫米,为此不惜削减后置摄像头数量至单摄,并首次在国行版本中引入eSIM技术。然而,由于国内eSIM业务尚未全面落地,这款机型至今未正式上市,甚至线下门店也未展示真机。有消息称,iPhone Air或将于10月登陆市场,但苹果官方尚未证实这一时间表。
苹果的每一次创新都牵动着行业神经,此次超薄机型同样引发了国产阵营的跟进。据知名博主“智慧皮卡丘”透露,华为正在测试一款搭载新麒麟芯片(或为9030)与eSIM技术的超薄机型,可能命名为“华为Air”或归属Mate 80系列。这款产品不仅在形态上对标iPhone Air,更在存储配置上直接拉满至2TB,与iPhone 17 Pro Max首次推出的2TB版本形成正面竞争。
华为在eSIM领域的布局早已展开。其“天际通GO”小程序已上线相关服务说明,明确指出eSIM需在支持该技术的设备上使用,而华为适配机型尚未上市。目前该功能处于内测阶段,原计划第三季度上线,但随着9月接近尾声,实际推出时间或推迟至第四季度。
eSIM技术的普及正深刻改变手机设计逻辑。以美版iPhone为例,自2022年iPhone 14系列起便全面取消实体SIM卡槽,转而采用eSIM方案。这一转变不仅释放了内部空间,更直接提升了电池容量——iPhone 17 Pro美版电池达4252mAh,Pro Max版本甚至突破5000mAh,而国行版本因保留实体卡槽,容量分别低至3988mAh和4823mAh。反观国产阵营,硅碳负极电池技术的广泛应用已实现“更薄机身+更大容量”的平衡,若叠加eSIM节省的空间,电池容量有望再增500mAh,续航表现值得期待。
对比之下,iPhone Air的妥协显得尤为明显。尽管通过削减摄像头和采用L型电池设计实现了超薄机身,但其电池容量仅3149mAh,远低于同级别国产机型。而国产阵营的“Air”系列虽未必能达到5.6毫米的极致厚度,但凭借更大的电池容量(传闻可达5000-6000mAh)和更亲民的价格(iPhone Air起售价7999元),或将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这场超薄机型的对决,本质上是技术路线与市场策略的碰撞。苹果以极致设计引领潮流,国产手机则通过本土化创新实现反超。随着华为等品牌的测试机型逐步曝光,消费者或许很快将面临一个新选择:是抢先体验苹果的先锋之作,还是等待更具性价比的国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