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行业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向“慢增长周期”的转变,不少从业者感叹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面对市场波动,部分餐饮人选择坚守初心,以专注与克制应对行业变化。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经营理念,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
勇盛牛肉面创始人文勇在访谈中直言,餐饮行业近年兴起的“多品类叠加”风潮存在明显弊端。他观察到,许多同行因盲目扩展产品线导致核心优势被稀释,最终陷入经营困境。“精力有限,什么都做反而什么都做不好。”这种朴实的认知,支撑着他在北京红庙经营了十三个年头。该店不仅连续四年登上大众点评必吃榜,更长期占据北京面馆热门榜首位,吸引各领域明星艺人到店打卡。尽管如此,文勇始终拒绝“网红店”标签,坚持“做好自己”的核心原则。
同样以长期主义见长的羊大爷涮肉,自1991年从北影旁的六张桌子小店起步,至今已发展出独特的经营哲学。创始人蔡世红坦言,早期也曾尝试加盟模式,但发现加盟商第二年就开始偷工减料,最终选择回归单店经营。他独创的“吃肉论米”“大宝剑”等创意吃法,虽能引发社交传播,但其本质仍是基于产品本身的创新。“好玩又不费劲,关键是自己得先觉得好吃。”这种将趣味性融入产品本质的做法,让品牌在三十余年里持续保持活力。
这两家企业的共同特征,在于对“扩张冲动”的克制。文勇透露,早期开设分店时曾遭遇管理困境,如今更注重核心产品的打磨,“现在实力团队都涌入餐饮业,我们小餐饮人更要把几个招牌产品做到极致”。蔡世红则通过照片墙展示着不同年代顾客的合影,其中既有年轻群体,也不乏银发老者,这种跨年龄层的客群结构,印证了其“回归餐饮本质”策略的有效性。
行业观察者指出,这类“长生店”的价值在于提供了穿越周期的样本。某美食机构创始人分析称,它们看似保守的经营策略,实则暗含“回头智慧”——在上升期主动放弃加盟扩张,转而聚焦单店运营效率。这种选择虽看似错失规模红利,却避免了因管理半径过大导致的品质下滑,最终实现基业长青。
《餐饮朝前看》栏目组在调研中发现,必吃榜上的长寿餐厅普遍具备三个特征:产品聚焦度极高、创新围绕核心品类展开、扩张节奏与组织能力匹配。该栏目负责人强调,在流量逻辑主导的餐饮环境中,这些“最小经营单元”的存活本身就具有启示意义,“它们提醒从业者,餐饮业的本质仍是交付一盘好菜、一次满意的用餐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