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700米“行星杀手”被揪出!藏太阳眩光中,监测盲区引担忧

   时间:2025-10-29 20:03:51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9月,卡内基科学学院的天文学家斯科特・谢泼德在智利,用Blanco4米望远镜加暗能量相机,硬是从太阳的眩光里找出了一颗小行星2025SC79。

这颗天体不算小,直径差不多700米,比纽约帝国大厦还高近一倍,绕太阳一圈只要128天,是目前已知轨道周期第二短的小行星。

发现它还不算完,谢泼德之后又动用了双子座和麦哲伦望远镜,才最终确认这颗小行星的轨道。

这过程挺能说明问题的想找着躲在太阳旁边的小行星,难度真不是一般大。

你想啊,大多数时候它都被太阳的强光盖着,只有黎明或黄昏那一小会儿,天还没全亮或没全黑时,才有可能被看着。

但这时候天空亮度高,大气还老晃,望远镜跟有“散光”似的,能捕捉到它的信号,已经算很幸运了。

这颗2025SC79,天文学家给它归了类,叫“暮光小行星”。

光听名字就知道,它跟早晚的暮光时段绑定了。

我觉得谢泼德说的一句话特别戳点:“最危险的小行星是最难探测的”。

这话听着有点矛盾,但细想真没毛病。

这类躲太阳的小行星,轨道离地球近,万一偏一点就可能撞过来,可偏偏咱们的设备最难盯着它们。

就像你家门口有个潜在风险,却因为视线挡着,总看不清它的动静,这种感觉挺让人不踏实的。

这颗“暮光小行星”,为啥这么难被发现?

咱们现在的小行星监测网络,其实已经挺厉害的了。

像美国的LINEAR、CATALINA这些项目,还有NASA的NEOWISE太空望远镜,这些年下来,已经找着三万多颗近地小行星。

但这些设备有个共性大多是为夜间观测设计的。

晚上天暗,小行星的信号容易被捕捉到,可碰到“暮光小行星”就歇菜了。

NEOWISE虽然能拍红外波段,白天也能工作,但它的覆盖范围有限,分辨率也不够,想盯着内太阳系里所有躲太阳的小行星,还是有点力不从心。

而且这类“暮光小行星”的轨道本身就特殊,近日点离太阳近,远日点又太远,大部分时间要么被强光淹了,要么暗得看不见。

只有刚好跑到某个特定位置,又赶上地球这边的观测窗口,才能被瞅见一眼。

更让人在意的是,科学家估计,太阳系里像2025SC79这样的“暮光小行星”,可能还有好几百颗没被发现。

本来想觉得咱们已经监测得挺全面了,后来发现还是漏了一块。

你想想,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还有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的陨石事件,那俩天体都才十几二十米大,就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2025SC79这700米的规模,要是真撞上,后果可就严重多了。

虽说现在算出来它近期不会撞地球,但小行星轨道会受重力影响变,长期下来谁也说不准。

咱们现有的行星防御思路,基本是“早发现、早跟踪”,最好能提前几年甚至十几年找到潜在威胁,这样才有时间准备偏转或摧毁它。

可“暮光小行星”偏不按这个套路来,万一哪颗到了快撞的前几个月才被发现,那留给咱们的反应时间就太少了,这也是现在防御体系的一个大难题。

想堵上监测漏洞,现在有哪些靠谱办法?

好在现在已经有不少针对性的计划在推进了。

欧洲空间局有个NEO-MAPP任务,早就启动了,就是专门画内太阳系小行星分布图的,到时候能帮着锁定更多“暮光小行星”的位置。

NASA更直接,计划2028年发射NEOSurveyor望远镜,这玩意儿专门盯内轨道天体,在太空里没大气干扰,红外波段加广视场,抓这类“躲猫猫”的小行星应该会靠谱很多。

地面设备也在升级,智利的VeraC.Rubin天文台,预计2025年就能全面运行了。

它的视场大,灵敏度又高,以前黄昏那点短时间窗口搜不完的区域,现在可能一会儿就能扫完,效率能提不少。

除了找,应对能力也得跟上,2022年NASA搞的DART任务,成功撞偏了小行星Dimorphos,这说明“轨道偏转”技术是管用的,以后真碰到“暮光小行星”威胁,也有实际手段应对。

光靠一个国家肯定不行,这种事得全球一起上。

联合国外空办公室牵头搞了个“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现在有20多个国家参与,大家共享观测数据,比如2025SC79被发现后,全球6个天文台一起同步确认轨道,只用10天就算出来初步数据,这就是合作的好处。

2021年联合国还发了《行星防御全球战略》,明确把“暮光小行星监测”当成未来5年的核心任务,让各国多投资源进去。

谢泼德还提到,研究这些“暮光小行星”的起源也很重要。

它们大多来自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主带,被木星引力搅得偏离轨道,才跑到内太阳系来的。

现在已经能从2025SC79的光谱里测出硅酸盐成分,能推断它形成于46亿年前太阳系早期。

搞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不仅能帮着预测未来威胁,还能更了解太阳系的历史,也算是一举两得。

2025SC79的发现,更像是给咱们提了个醒地球的“小行星防火墙”还没做到无死角。

现在的技术和合作机制,已经指明了补漏洞的方向,但还得持续投入。

比如NASA现在行星防御年度预算也就2亿美元左右,跟整个太空探索预算比起来,占比还不到2%。

想要真正建起“无死角”的监测网络,钱和时间都得跟上。

毫无疑问,在这些新设备和合作机制完全落地前,“暮光小行星”还会是咱们面临的潜在威胁。

但只要能一直盯着这个盲区,不断推进技术,加强全球协作,总有一天能把这个漏洞堵上。

毕竟地球就这一个家园,多花点心思在防御上,总比真遇到危险时手忙脚乱强。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