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工厂场景渗透。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范围内超过44款人形机器人新品密集发布,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款新机型问世。这场技术浪潮中,中国企业的表现尤为亮眼——从互联网巨头到传统车企,纷纷跨界布局,试图在这片蓝海中抢占先机。

价格战成为这场竞赛的第一个突破口。2024年10月,松延动力推出的"小布米"人形机器人以9998元的售价引发市场震动,这个比iPhone 17 Pro Max便宜1元的定价,彻底打破了人形机器人"昂贵玩具"的标签。该公司创始人透露,这款身高94厘米、体重12公斤的机器人,已收到大量来自教育、科研领域的订单,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真正进入工业场景。
制造业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源于现实需求。在浙江宁波极氪工厂,优必选部署的Walker S系列机器人正在进行搬运实训。这些身高1.7米的机器人需要完成从料箱抓取到跨设备转运的全流程作业,但实际效率仍不足人类工人的三分之一。"最棘手的是那些'边角案例',"项目负责人指着被机器人反复识别失败的特殊料箱解释,"比如这种内部有隔板的箱子,光线反射会干扰视觉系统,这类问题在实验室里根本模拟不出来。"
车企的入局为行业注入新动能。广汽集团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坦言,特斯拉2022年发布的Optimus机器人视频直接推动了他们的决策。这款能在办公室搬箱子、浇花的原型机,展示了人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天然契合度。但现实远比视频复杂:在广汽工厂的测试中,人形机器人完成倒水动作的成功率虽达90%,却远未达到生产线要求的万分之一失效率标准。
工业场景的严苛要求倒逼技术突破。源升智能创始人杨思成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双手"是最大瓶颈。"大多数机型仍在使用简易夹爪,就像用筷子吃西餐,"他比喻道,"要实现真正灵巧的操作,必须开发具备触觉反馈的灵巧手,这需要突破材料科学和传感器技术的双重壁垒。"特斯拉公布的灵巧手方案显示,其单手自由度已接近人类,但高昂的成本让国内厂商望而却步。

成本困局亟待破解。东吴证券研报测算,汽车工厂场景下,人形机器人放量初期单台成本约40万元,需3台才能替代1个人类工位,回本周期长达7年。这与马斯克提出的2万美元目标相差甚远。华安百唐的解决方案供应商透露,他们正在钢铁回收行业试点机器人分拣系统,"废钢分拣环境恶劣,年轻人不愿干,这恰恰是机器人的机会。"据测算,若单台成本降至12万元,回本周期可缩短至8个月。
技术迭代正在加速。优必选最新发布的Walker S2已实现50%-100%的效率提升,其腰部自由度设计使搬运动作更接近人类。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通过上下半身联动,分拣效率已接近人类水平的50%。但这些突破仍集中在搬运、质检等外围环节,汽车总装线上的线束装配、座椅安装等精细操作,仍是难以逾越的关卡。
这场变革正在重塑制造业生态。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姚卯青观察到,重复性高、环境恶劣的岗位首先面临替代压力,"纺织行业的'接线头'工作,工人每班要跑20公里,这种岗位招工越来越难。"民生证券预测,到2040年,纺织服装业人形机器人年销量有望突破89万台。但张爱民提醒:"人形机器人不是要抢人类饭碗,而是填补那些无人愿干的空缺,这或许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