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座“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近日完成全系统试运行,标志着我国在新型储能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随着2.7万面定日镜完成太阳角度校准,阳光精准聚焦于200米高的东塔顶端,这座采用创新架构的电站正式进入调试收尾阶段。
该电站核心由两座吸热塔构成,每座塔身高度接近200米,周围密布着可智能追踪太阳轨迹的定日镜阵列。这些镜面通过实时调整角度,将太阳光集中反射至塔顶接收器,实现光热能量的高效捕获。相较于传统单塔设计,双塔结构通过优化热能传导路径,使发电效率提升约15%,单机容量突破传统技术瓶颈。
在塔内热能转换系统中,熔盐扮演着关键角色。项目技术负责人透露,该系统采用二元硝酸盐混合物作为储热介质,其沸点高达600℃,单位体积储热量是水的3-4倍。冷盐罐中的220℃熔盐经管道输送至塔顶加热后,温度升至600℃返回热盐罐,形成完整的热循环。这种类太阳灶的熔盐储热设计,使热能储存效率较水介质系统提升40%以上。
电站储热系统具备多能互补特性,除直接吸收太阳能外,还可将风电、光伏产生的过剩电能转化为热能储存。项目运营方介绍,满负荷状态下,储热系统可存储相当于60万度电的热能,满足6小时持续供电需求。这种“光热+储能+多能互补”模式,有效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问题。
从塔顶俯瞰,整个电站布局宛如精密的光学仪器。双塔之间通过熔盐管道形成能量闭环,配合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毫秒级响应。工程团队特别优化了管道预热工艺,通过伴热系统维持熔盐流动性,确保热能传输过程零损耗。据测算,该电站年发电量可达3.9亿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万吨。
这种多塔联动架构为我国光热产业规模化发展开辟新路径。专家指出,双塔设计不仅突破单机容量限制,更通过热能梯级利用提升系统综合效率。随着技术迭代,未来可能发展出四塔、六塔等更复杂架构,推动光热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