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大关,较上年增长24%。截至2025年9月,全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过5300家,占全球总量的15%,形成了从基础技术到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
在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通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详细解析了产业分层结构。数据显示,2024年基础层收入达3099亿元,同比增长54%;模型框架层收入315亿元,增长18%;应用层收入5665亿元,增长13%。其中,AI手机、智能网联汽车等终端产品表现尤为突出,成为拉动增长的新引擎。
会议期间,中国信通院发布了"2025人工智能产业十大关键词",涵盖基础超级模型、自主智能体、具身智能实训、世界模型探索、软件重构、开放智算生态、行业数据集、开源生态、模型幻觉缓解、国际公共产品等前沿领域。这些关键词被视为观察产业动态的重要指标。
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特别指出,"具身智能走向实训"这一关键词反映了技术落地的新趋势。目前该领域虽已突破实验室阶段,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数据质量不足、模型适应性差、软硬件协同困难等挑战。这表明从技术验证到商业应用仍需跨越多重障碍。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公布了最新进展。自成立以来,该机构已收到167项标准立项建议,联合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推动20项标准发布,为产业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标准涉及算法伦理、数据安全、性能评估等多个维度。
从技术演进到生态构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呈现三维共振的发展态势。基础研究、应用创新与生态建设的协同推进,正在勾勒出智能时代的清晰轮廓。随着关键技术的持续突破和产业生态的日益完善,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