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千亿级”投入竞赛,一场围绕电力的隐形博弈正悄然升级。OpenAI、英伟达、谷歌等企业加速布局数据中心,推动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但随之而来的能源消耗问题日益凸显。据测算,一座千兆瓦级数据中心全年耗电量堪比一座中等城市,而若全球AI大模型同步满负荷运行,现有电力供应将面临严峻考验。
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数据中心扩张浪潮,让当地居民深切感受到能源压力。57岁的凯文·斯坦利住在距离数据中心港约一小时车程的区域,过去三年间,他的家庭能源账单上涨了80%。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到2035年,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将占全球电力需求的4%以上,若将其视为一个国家,其耗电量将仅次于中国、美国和印度,位居世界第四。
高盛最新报告指出,AI发展的核心瓶颈可能并非芯片技术,而是电力供应。随着模型训练与推理需求激增,每一次算力提升都意味着电力系统承受更大负荷。在这场全球科技竞赛中,中国凭借完善的能源体系与战略布局,正逐步占据优势地位。
2024年,中国发电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一成绩背后,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国家级能源通道构建的供应网络。尤为突出的是,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已形成全球领先体系,为AI算力扩张提供了关键支撑。例如,2025年10月1日,宁夏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跨越黄土高原,与秋日梯田构成壮丽景观,这条能源动脉正是中国电力调配能力的缩影。
面对AI高密度用电需求,中国不仅扩大能源供给,更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东数西算”工程成为核心抓手——将东部数据需求引导至西部计算处理,利用西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实现算力与能源的精准匹配。目前,该工程已为全国提供约80%的智能算力,规模化效应显著。
在满足算力需求的同时,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关键方向。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高峰提出,提升算力绿色属性需加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应用。他强调,通过“算电协同”机制,可实现新型电力系统供需平衡,应对算力中心需求波动与新能源供电不稳定的双重挑战。
中国已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能源”领域,制定分阶段发展目标。AI技术的融入,正在为能源系统注入智能基因:从生产安全管控到电网调度优化,从新能源规划到智能降碳,能源保障与AI优化的正向循环正在形成。这条绿色、安全、高效的AI发展路径,不仅解决当下算力需求,更为数字世界的未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