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期间,国家航天局与国家原子能机构共同宣布了一项关于月球研究的重大发现。基于嫦娥六号探测器从月球背面采集的样品,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月幔相较于正面更为“低温”的特性。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深化了人类对月球“两面性”特征的理解,还为月球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科学数据。
该研究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大学及山东大学联合完成,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官网。研究团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对嫦娥六号带回的玄武岩样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这些样品的结晶温度约为1100℃,比月球正面的同类样品低约100℃。
进一步分析显示,月球背面月幔的潜能温度约为1400℃,而正面约为1500℃。研究团队还利用月球遥感数据,在更大范围内验证了这一结论。通过对月球正面和背面月海玄武岩区域的化学成分分析,发现背面月幔潜能温度比正面低约70℃,与样品分析结果高度吻合。
月球的“两面性”现象早已引起科学界的关注。此前研究显示,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地形、元素分布及地质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正面相对平坦,月海面积占30%以上,而背面地形起伏更大,月海面积仅约1%~2%。正面富含放射性元素,背面则相对匮乏。科学家认为,这种差异可能与月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密切相关,是探索月球奥秘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