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工智能产业链迎来多轮利好消息,从消费端爆款产品到基础设施需求激增,再到国际科技巨头的深度合作,整个行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在消费应用领域,AI智能眼镜成为市场焦点。meta公司首席技术官安德鲁·博斯沃思透露,其最新款Ray-Ban Display智能眼镜在美国线下门店已近乎脱销,11月前的试戴预约也接近满额。这款产品将AI技术与时尚设计相结合,引发消费者强烈反响。与此同时,苹果公司计划在未来12至16个月内推出无显示屏智能眼镜,直接对标meta的同类产品。亚马逊则采取差异化策略,同步研发面向物流配送和普通消费者的两款AR眼镜。根据IDC预测,2025年智能眼镜出货量将激增247.5%,到2029年市场总量可达431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31.8%。目前meta以60.6%的市场份额领跑该领域。
基础设施层面,鸿海精密(富士康)的业绩数据印证了AI建设热潮。该公司9月实现营收8371亿新台币,环比增长38.01%,创下同期历史新高。第三季度整体营收达2.057万亿新台币,同比增长11%。增长动力主要来自AI服务器机架的强劲需求,预计该业务季度营收将翻倍。云端网通产品成为四大业务线中增长最快的板块,而智能消费电子因新品发布实现大幅增长,计算产品则表现疲软。公司预计第四季度AI服务器出货量将继续攀升,维持营收环比增长态势。值得注意的是,鸿海还参与OpenAI价值4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数据中心项目,该项目将与甲骨文、软银合作在美国建设五个新设施。
国际科技合作方面,英伟达与日本富士通达成战略协议,共同开发集成AI智能体的全栈基础设施。富士通正在研发基于Arm架构的2纳米制程"MONAKA"CPU,目标实现电力效率翻倍,计划2027年投入商用。英伟达CEO黄仁勋强调,通过与富士通CPU的协同,可实现更高能效。这项合作将推动日本到2030年建成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
半导体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花旗银行最新报告显示,AI相关销售额在五年内从零增长至占半导体市场25%以上,推动行业实现25年来首次增长加速。尽管2025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预计增长16%至7310亿美元,但收入增长完全由价格驱动,出货量仍低于峰值,表明行业库存处于低位,增长潜力充足。数据显示,半导体平均价格从2019年的0.72美元涨至2025年的1.26美元,涨幅达75%,其中2022年以来上涨45%,创30年最大涨幅。AI数据中心半导体占比将从2022年的不足5%跃升至2025年的27%,2028年更达40%。在AI需求拉动下,行业收入增长率有望从历史平均的7%提升至10%。只要AI发展周期持续,半导体整体需求将保持强劲,支撑行业估值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