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近日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发出一种名为P(EO₂-S₃)的新型聚合物材料。该材料通过分子级设计实现电极与电解质的一体化,不仅使电池具备2万次弯折耐久性,更将能量密度提升近86%,为柔性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开辟了全新技术路径。
传统固态电池长期受制于界面问题:固态电极与电解质接触不良导致离子传导受阻,脆性无机材料更无法满足柔性需求。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双功能主链"设计,将乙氧基的离子传导特性与短硫链的电化学活性整合至同一分子结构,使材料在分子尺度上实现电极-电解质一体化。这种设计将界面阻力转化为离子传输助力,室温下锂离子电导率达1.0×10⁻⁴ S/cm,达到实用化标准。
柔性测试数据极具说服力:采用该材料制备的电池经2万次弯折后,容量保持率和循环寿命均维持稳定。这意味着折叠屏手机可突破电池仓设计限制,智能手环和医疗监测贴片将实现更轻薄的形态。在能量密度方面,复合正极应用使单位体积/重量的储能能力提升86%,为电动汽车突破续航瓶颈提供了可能。
尽管实验室数据亮眼,但产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大规模生产需解决涂布工艺一致性、高低温循环寿命、材料兼容性等关键问题。从应用节奏看,柔性电子设备可能率先受益——这类产品对能量密度要求相对较低,但迫切需要安全可靠的柔性电源。而车用电池需通过极端环境测试和十年以上寿命验证,预计2030年前后才能实现规模化应用。
这项突破标志着电池技术从"功能叠加"向"材料原生集成"的范式转变。通过分子工程将导电性、电化学活性等特性直接植入材料基因,避免了传统方案中"打补丁"式的界面优化。这种创新路径不仅解决了固态电池的界面顽疾,更为下一代储能技术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