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驾驶技术路径的选择上,汽车行业正形成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Rivian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J·斯卡林格近日在媒体访谈中明确表态,激光雷达是保障自动驾驶安全的核心组件,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特斯拉坚持的纯视觉技术路线。
斯卡林格在播客节目中详细阐述了技术立场,他指出当前激光雷达成本已从数万美元级降至数百美元区间,其独特的三维空间感知能力是摄像头系统无法替代的。Rivian计划在2026年推出的R2车型上,部署由激光雷达与11颗高分辨率摄像头组成的复合感知系统,目标实现L3.5级自动驾驶——允许驾驶员在特定路况下完全脱离对道路的监控。
与Rivian的技术路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斯拉始终拒绝在自动驾驶系统中使用激光雷达。马斯克曾公开批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会引发传感器间的信号冲突,反而降低系统可靠性。这种技术分歧在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处得到另一种解读,他认为在强光直射等极端光照条件下,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稳定性显著优于光学摄像头。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样存在技术路线之争。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多次强调,纯视觉方案存在根本性缺陷,"当摄像头被强光致盲时,系统将完全失效"。他主张采用包含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的多模态感知架构,特别指出在雨雾天气等低能见度场景中,雷达类传感器的可靠性具有不可替代性。
技术路线的选择直接影响产品开发节奏。Rivian宣布将于今年率先推出支持"双手脱离方向盘"的L2级驾驶辅助功能,作为向高阶自动驾驶过渡的技术验证。而特斯拉的FSD系统则完全基于8摄像头组成的纯视觉网络,通过神经网络算法实现环境建模。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两种技术路线各有优劣:纯视觉方案成本更低且符合人类驾驶视觉主导的特性,但需要海量真实场景数据训练;激光雷达方案能直接获取三维空间信息,但面临硬件成本和信号处理复杂度的挑战。随着Rivian等新势力加速推进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竞赛正进入白热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