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黄金周喧嚣中,穷游网“复活”引怀旧,老派旅行攻略该何去何从?

   时间:2025-10-09 09:00:34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掀起出游热潮。在一片热闹的旅行氛围中,曾经引领国内旅行攻略潮流的穷游网,悄然以新姿态回归大众视野。

9月,穷游网旗下出行APP“穷游行程助手”重新上线,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众多资深旅行者的关注。不少十几年前就使用穷游网的老用户,在穷游网官方公众号推文下留言,表达对过去长旅行攻略的怀念。那些曾被穷游锦囊帮助过的人们,也在评论区相互交流,仿佛那个背着背包、拿着攻略闯荡世界的年代从未远去。

与公众号热闹的评论场景不同,穷游网在小红书平台上的账号显得有些冷清。同样的回归消息发布近一个月,仅有寥寥几十个收藏和点赞。一边是颇具“古典老派”风格的行程助手,一边是当下热门且充满旅行攻略的内容平台小红书,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也引发人们思考:在这个追求打卡和美照的轻旅行时代,细致的日程表和攻略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在应用商店找到穷游行程助手,其APP图标是朴实的地图定位标记,配色延续穷游网标志性的绿色。下载打开后,APP内的引导简洁明了,主要功能是帮助用户设计给定天数和目的地的旅行行程。行程中的景点既可自行添加,也能由系统生成。记者模拟外宾身份,让系统自动生成一份北上广10天的旅行行程,结果发现系统选择的全是大众热门景点,不仅缺乏新意,还完全没有2025年的时代气息,仿佛是从Lonely Planet出版时穿越过来的旅行者,未经过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洗礼。

这份行程规划过于“正确”,甚至让人觉得乏味。更严重的是,行程助手上的信息严重过时。上面找不到2021年开园的北京环球影城,连2016年开园的上海迪士尼也不见踪影。从APP内的编辑推荐页也能看出信息滞后的问题,排在首位的推荐内容竟是2014年出发的自驾美国西海岸攻略。不过,回顾那个时代的旅行状态也别有一番趣味,至少当时湾区旅行说走就走,无需过多考虑签证问题。

复古的情怀终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在行程助手回归之际,穷游网发起“晒行程赢好礼”活动,这表明穷游网清楚自身当下的优劣势。2020年之后,穷游网上的帖子与锦囊分享几乎中断,没有活跃的旅行者,丰富的景点列表也变得毫无生气。与穷游网命运相似的马蜂窝,作为同样主打长攻略的平台,其网站首页最新资讯还停留在2020年的“云旅游”宣传,内容是让旅行达人开启户外直播,带领无法出门的国人“云游”山水。

中文内容领域发展迅速,长旅行攻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如今在应用商店仍能下载穷游和马蜂窝的移动端APP,但打开后会发现它们与小红书极为相似,图文版式相差无几。这两个专注旅游赛道的老内容平台,曾用几乎全部的剩余精力模仿新生代热门平台,却未能成功,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穷游网的“回归”成为一个鲜活的案例,让人们重新审视上个时代的互联网产品在追求什么以及做到了什么。然而,时代已经改变,如今与穷游网竞争的,不仅有小红书等内容平台,还有众多提供具体地点介绍和用户评价的本地生活平台。正如小红书评论区里有人说的那样:“我们一直在等你,可是你回来得太晚,这个赛道已经挤满了人。”

尽管如此,穷游网曾塑造了一代人理想的旅行方式。有用户将穷游行程助手评价为“旅行规划的纯元皇后”,如今市面上的旅行规划类APP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穷游行程助手的影子。以当前综合评价靠前的智能旅行规划助手“圆周旅迹”为例,它同样采用让用户选择目的地和出行时间来智能规划行程的基本逻辑。但与老迈的穷游行程助手相比,圆周旅迹更符合年轻人的偏好和使用习惯。它支持从小红书、公众号或飞书直接导入链接生成行程,支持多人在线编辑行程,还能让用户从经典、小众、出片、吃喝中选择行程偏好。

过去,穷游网的内容以UGC(用户生成内容)和PGC(专业生成内容)为主导。在互联网旅行攻略和个人体验相对匮乏的年代,让实地探索的旅行者成为创作者,是为平台增添高质量内容的最佳方式。而如今的新晋旅行APP,可以通过AI抓取并提炼网上所有数据,为用户生成个性化路线。无论是想挑战高强度行程征服自然山水,还是想轻松地在老城区喝茶逛街,在本地生活都已线上公开化的今天,旅行APP只需整合“宝藏小店”和“网红打卡点”即可。

在信息广度上,社交媒体已经远超上个时代的旅行网站。2023年记者去香格里拉自驾,当地朋友推荐的冷门徒步线路,在爬到半山腰时仍能听到前面的人感叹“小红书诚不欺我”。简单来说,如今一篇再精致的旅行攻略或行程指南,某种程度上不过是若干篇小红书笔记的排列组合。

既然如此,以穷游网为代表的“老派旅行攻略”为何在今天仍受到怀旧与追捧,且存在一定市场?原因在于它提供给用户的不仅是信息的陈列,更是一套以探索和经历为核心的旅行哲学。正是这套哲学,而非长旅行攻略本身,让穷游的精神得以延续。

以出片为目的的旅行,出发前可能已有一套现成的网上模板,细致到在哪棵树下走几步找到哪块石头以何种角度拍照。但这样的旅行与未知无关,更多是对已有成功经验的复现,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加重了旅行的压力和疲惫。当我们怀着高预期和高期待来到目的地时,拍摄“人生照片”不再是偶然的惊喜,而是必须完成的工作。

穷游网联合创始人、《Lonely Planet》前中国区市场代表蔡景晖,在2024年Lonely Planet退出中国时的纪念文章中写道:“每个工具后面都有价值观,每个风行一时的工具背后往往也都有着那个时代的某种主流价值观。”

如今,国内有更多能力和意愿去旅行的人。2025年的旅行方式,能否像当年的穷游锦囊一样,带给旅行者更深入的连接世界的体验,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在穷游网诞生的2004年,出国自助旅行在经济和信息上都是奢侈的。当年的穷游网通过优质攻略内容,降低了旅行者在两个维度上的成本,让许多国人背起行囊走向世界的门槛大幅降低。

而现在,世界似乎触手可及。人们在家中就能从小红书上刷到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几百间公共厕所的密码。《经济学人》杂志曾关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对中国旅行者的影响,认为中国年轻人对互联网的依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旅游指南类图书及相关内容生存困难。

不过,我们可能确实不再需要一本详尽的旅行攻略指南。无论是纸质书、电子书还是长图文内容,能被称为权威的,过段时间必定不再新鲜。即使能从网络上第一时间搜集到所有一手信息,旅行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也并未变得比以前更简单轻松。当未知不再,所见即所得,我们追求独特旅行体验的成本急剧上升。如果所有详尽的计划和体验都能靠刷别人发的帖子获得,那出发的意义又在哪里?

过去的穷游网和马蜂窝,如同优秀的旅行项目经理。它们依靠专业的从业者或体验者提供信息差,强调行程的连贯性,让一次旅行或一个目的地成为个人体验下的完整故事。而现在,旅行经理的角色需要旅行者自己来扮演。即使提前知道了所有景点的样子,我们仍要在十一黄金周拥挤的景点、机场和高铁站创造属于自己的旅行叙事,唯有如此,这趟旅程才有了刷社媒和发社媒之外的价值。

走出《Lonely Planet》权威纸质指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旅行攻略,无论是穷游网、小红书还是其他应用,都是内容平台和用户共同创造的产品。在信息不饱和时,平台与旅行者秉持专业精神,详实记录与客观呈现旅途所见所闻,就是在创造宝贵的信息增量;在信息过饱和时,平台和旅行者需要成为创作者、编辑和作曲家,在几乎所有拥有智能手机的人都共享的信息河流中,找到真正激发个人共鸣的旅行灵感,挑选元素,编织出个性化的旅行章节,才能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当代旅行产品。

小红书等内容平台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在大量真实用户分享的基础上,降低发现小众、个性化目的地的门槛,以更便捷的方式帮助人们进行“我该去哪里”的个性化探索,让出发变得更加容易和充满期待。更重要的是,小红书的“活人感”体现在用户不仅能消费内容,还能发布“请大数据把我推给xx地的本地人”之类的内容,让旅行规划乃至旅行本身都变成一种可以分享、可以参与的社会互动,最终沉淀成为社区内容的一部分。

穷游或许已成为大势所趋,穷游网停留在原地,却也未尝不是一种体面的退场。回想起小时候和爸妈坐大巴报团旅游,其实也挺省心的。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