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旗下通义千问团队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发力,近期宣布组建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专项小组,标志着其技术布局从语言模型向物理世界交互迈出关键一步。据团队负责人林俊旸在社交平台披露,该小组将聚焦多模态基础模型向智能体的转化,通过强化学习与工具记忆机制,推动AI从虚拟环境向现实场景延伸。尽管尚未明确是否涉足实体机器人制造,但这一动向已引发行业对AI落地应用的广泛关注。
作为通义千问的技术掌舵人,林俊旸的学术背景与项目经验为团队注入核心驱动力。这位北京大学毕业的科学家,早年深度参与M6、OFA等跨模态预训练项目,主导开发了Qwen3-Max与QwQ-32B等旗舰模型。其中,Qwen3-Max凭借36万亿token的预训练数据量与超万亿参数规模,在编程能力与工具调用维度展现显著优势,性能指标超越GPT-5等国际顶尖模型,跻身全球前三行列。
通义千问的技术生态已形成完整矩阵。依托阿里巴巴达摩院组建的研发团队,汇聚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在阿里云CTO周靖人的带领下,构建起覆盖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的全模态技术体系。2025年云栖大会上,团队连续发布七项技术突破,在深度推理、多模态交互等维度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通义大模型家族进入全球技术第一梯队。
市场数据印证了其技术影响力。沙利文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级大模型日均调用量激增363%,总量突破10万亿token。其中,阿里通义以17.7%的市场占比领跑行业,成为企业用户首选。开源战略进一步扩大其生态优势,300余个全尺寸模型累计下载量超6亿次,衍生出17万个定制化模型,形成全球最大的AI开发社区之一。
商业层面的成功为技术迭代提供坚实支撑。阿里巴巴202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集团营收达2364.54亿元,同比增长7%;经营利润284.65亿元,增幅达93%。AI需求爆发直接拉动云智能业务增长,该板块季度收入增速达18%,创三年新高,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凸显技术转化对商业价值的驱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