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宇宙中是否孤独?”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上,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迪迪埃·奎洛兹以这个问题开场,引发了听众对宇宙生命探索的深思。这位因发现系外行星而闻名的科学家,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分享了人类寻找外星生命的最新进展与科学思考。
1995年,奎洛兹与导师米歇尔·马约尔共同发现了“飞马座51b”——一颗轨道周期仅4.2天的巨行星,其与母恒星的距离比水星与太阳更近。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当时“巨行星只能在寒冷‘雪线’外形成”的理论,证明行星形成后可能发生“迁移”,为系外行星研究开辟了新领域。30年间,天文学家已确认超过6000颗系外行星的存在,而奎洛兹指出,下一步的关键是判断这些行星是否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
“分析行星大气层是寻找生命迹象的核心方法。”奎洛兹解释,科学家通过“凌星光谱法”——当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时,部分星光穿透其大气层,通过分析光线的波长变化,可反推出大气中的化学成分。目前,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已投入相关观测,未来智利建造的“极大望远镜”(ELT)等设备将具备直接观测“暗淡蓝点”并分析其光谱的能力。奎洛兹强调,这些技术进步正将“寻找外星人”从科幻想象转化为现实科学。
作为科幻迷,奎洛兹对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印象深刻。他认为,科幻的价值不在于验证真假,而在于拓展人类对未来的想象力。谈及地外生命的可能发现地,他更看好太阳系内部,如火星或土卫二,因为这些地方可通过样本返回技术直接分析,或许在未来50年内就能取得突破。“宇宙中有数以亿计的行星,我们不可能是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他同时澄清,外星飞船访问地球的说法仅存在于电影中,并无科学依据。
在科学探索之外,奎洛兹也展现了幽默与真实的一面。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可以买辆新自行车”,因为当时在剑桥大学通勤的自行车刚好损坏。面对高中生的提问,他坦言自己年轻时也曾面临选择困难:数学和物理天赋出众,却不知未来方向;大学毕业后在粒子物理与天体物理间犹豫,最终因热爱大自然和徒步选择了后者。“我无法做出选择,所以选择了物理;而天体物理符合我的生活哲学。”奎洛兹的回答引发了现场阵阵笑声。
从颠覆行星形成理论到推动系外行星研究,从科幻想象到科学实践,奎洛兹的职业生涯始终贯穿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成长史,更是人类对宇宙生命追问的缩影——在浩瀚星空中,我们或许并不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