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期间,与往年返程高峰的拥堵景象不同,电影市场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冷清态势。今年国庆档,尽管汇聚了《志愿军:浴血和平》《三国的星空》《风林火山》等多部明星云集的大片,但票房成绩却令人大跌眼镜——没有一部影片票房突破5亿大关,整个档期总票房不足19亿,观影人次也大幅下滑。
这一现象引发了业界对观众消费习惯转变的深入思考。与电影市场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游市场和短剧市场却异常火爆。山东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2%,四川凉山州游客数量激增21.56%,高速公路上车流如织。与此同时,短剧市场在2025年上半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头部作品如《十八岁太奶奶驾到》上线首日热度即破亿,4天播放量超10亿,刷新了平台纪录;《一品布衣》则凭借穿越与权谋的巧妙结合,以及电影级的制作水准,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
从数据上看,短剧市场的崛起势头不可阻挡。今年暑期档,头部短剧贡献了311亿次观看,甚至超越了传统电视剧长剧的表现。红果平台等短剧平台单部作品热度值破亿已成为常态,短剧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影视行业的格局。
尽管短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曾面临制作低劣、题材猎奇等质疑,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的精品化和规范化,短剧已经逐渐成为影视行业的主流。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涉足短剧领域,为这一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去年以来,周星驰、贾樟柯、王晶等知名导演,以及舒畅、李若彤、李沐宸等影视明星纷纷下场做短剧。尽管转型短剧意味着片酬的大幅缩水——如李沐宸在电视剧市场的单集片酬约30万元,而在短剧领域只有数万元——但电影、电视剧圈的钱越来越难赚,促使他们做出了这一选择。2024年电影总票房仅为425亿元,较上一年大幅缩水超过100亿元,全国观影人次跌幅超过23%,部分影院非节假日场均观影人次不足5人,半数以上影视上市公司持续亏损。
电影市场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本投资减少是重要因素之一,华谊兄弟CEO王中磊曾表示,超过2亿预算的电影项目将不再拍摄,因为大概率会亏本。这导致大制作电影数量减少,而观众去电影院往往是为了观看大制作影片。电影市场本身存在不健康的现象,如多家电影公司交叉投资,通过资本运作将电影成本变成金融产品出售,无形中拉高了制作成本。
然而,随着互联网资本的介入,中国电影行业的监管变得更加可视化、透明化,票房实时统计使得作假忽悠投资人的行为难以遁形。与此同时,短剧市场却迎来了资本的关注和投资。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短剧互动游戏指数累计上涨5.7%,显著跑赢大盘,相关概念股表现亮眼。
短剧市场的商业生态对导演和演员来说也更具吸引力。一部10分钟的短剧通常3天就能完成拍摄,演员可以在相同时间内参与更多作品,从而实现总收入的提升。短剧还能带来意外的流量变现能力。如短剧演员王星辰因身材火辣和亮眼表现,商演和代言广告不断;非科班出身的演员马秋元凭借《小魔女秋元》等短剧迅速走红,被网友誉为“短剧赵丽颖”,在没有专业背景和资源加持的情况下积累起百万级粉丝,单日演出费已达4万元。
这种“短剧引流-商业变现”的新模式正在重新塑造中国影视艺人的市场评估体系。过去几十年娱乐圈内长期存在的看资源、看人脉的评估方式正在被数据和市场结果所取代。如2024年春节期间上线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仅拍摄10天,后期制作经费8万元,但单日充值额度达2000万元,抖音话题播放量超8.2亿,微博阅读量破亿,相关演员一夜之间成为大网红。
尽管仍有人对短剧市场持轻视态度,认为其只是供茶余饭后打发时间的电子榨菜,但越来越多的电影和文化创作者已经开始注意到短剧的巨大价值。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系教授汤拥华通过一篇名为《一个中文系教授沉迷短剧的365天》的文章走红网络,他通过对短剧作品的观察发现了当代人对情感的某种渴望。导演贾樟柯也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对短剧的观察,认为卓别林的《淘金记》也算是短剧鼻祖,并在2025年的平遥国际影展上特别设置了一个短片创投单元。
电影制片人张苗在长春电影节上表示,当电影人还在讨论如何用三场戏建立人物时,微短剧已经在试图用三句台词建立人物。他认为电影应该向短剧学习,学会面对这个时代的挑战,把观众请回影院。海外华人也将短剧引入海外市场,将成功剧本翻译成外语并聘请本地团队和演员拍摄,让欧美观众对“霸道总裁爱上我”等题材津津乐道。海外短剧平台ReelShort从2023年到2025年下载成绩惊人,还曾登上美国苹果商店总榜前三。
商业品牌也开始在短剧中植入产品以刺激观众消费。茶百道、欧莱雅、三星等品牌纷纷推出自己的短剧。随着用户日均刷短视频时间突破2小时,传统的一小时剧集已经难以适应碎片化的观影场景。一些电影人已经意识到,不是短剧抢走了观众,而是观众的视听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在快节奏的时代,适应速度将决定行业的生存空间,影视行业的变革是行业演进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