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仙桃市召开的全省秋冬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盛宴”正在荆楚大地的田间地头精彩上演。无人驾驶农机精准作业、无人机智能巡田、AR眼镜快速识虫、细胞级锁鲜技术延长农产品保鲜期……一系列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三伏潭镇三湾村的江汉大米核心种植基地,万亩稻田已褪去青翠,沉甸甸的稻穗预示着丰收的喜悦。此时,一台无人机正在稻田上空匀速飞行,将油菜种子精准播撒在稻林之下。“这是‘谷林套播’技术,利用水稻收割前的土壤墒情,让油菜种子提前吸水发芽。”仙桃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柳德明介绍,这种创新种植方式不仅解决了作物茬口冲突,还能提高油菜出苗率,为来年丰收打下基础。
不远处,一台油菜无人精量播种变量拖拉机正在已收割的田块里作业。农户只需按下启动键,这台“智能铁牛”便能自动规划路线、精准播种,遇到障碍物时还会自动避让。“它的种肥同播合格率高达98%,效率是普通播种机的3倍。”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廖宜涛指着拖拉机上的北斗定位系统说,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土壤状况,机器能实现变量播种,让每一粒种子都找到最适合的“家”。
今年,湖北省油菜籽产量首次突破300万吨。为进一步提升单产,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引入新品种、新机械、新技术,通过无人机飞播、一体化精量播种等方式,推动油菜生产向智能化、精准化迈进。
走进江汉大米伏羲农场,科技感扑面而来。电子大屏上,AI精灵助手正播报天气信息:“风力二级,天气多云。”随着巡护人员一声令下,无人机库缓缓开启,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路线对稻田进行巡检。高清摄像头和热成像仪将画面实时传回控制中心,AI系统自动分析作物长势、识别受灾区域,甚至能发现非法入侵人员。“过去人工巡田一天只能看几百亩,现在无人机轻松完成数千亩任务,数据准确性也更高。”仙桃市副市长雷荡感慨道。
在农场展示区,一款第二代农业智能AR眼镜吸引了众人目光。戴上眼镜,田间作物的病虫害信息瞬间呈现在眼前。“它能识别25种农作物的1200种病虫害,1秒内给出结果,准确率超90%。”研发人员介绍,这款眼镜还能对稻纵卷叶螟等害虫进行视频流标注和计数,为田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湖北省重点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江汉大米”的智能化管理已初见成效。伏羲农场依托北斗智慧农业管理服务平台,构建了从耕种到销售的全程数字化体系。30多台智能农机、684套田间物联网设备,让每一粒稻谷的生长都“有数可循”。
在仙桃这个“黄鳝之都”,一项细胞级锁鲜技术正在改写水产品保鲜史。演示现场,活蹦乱跳的黄鳝和鲫鱼被抽真空后,放入零下40℃的冰柜。100秒后,鱼体已完全冻结。但当它们被放回水箱,几分钟后竟奇迹般“复活”:鲫鱼鳃部鼓动、吐出泡泡,黄鳝也摆动尾巴游动起来。“这项技术能保持细胞结构不破坏,解冻后新鲜度还原95%以上。”仙鳝数鲜(湖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健透露,运用该技术,黄鳝保鲜期可从3天延长至1年,且口感与鲜活产品几乎无异。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数据正成为荆楚大地的新农资。当算法优化“耕种管收”,当科技赋能传统农业,这片古老的土地正奏响现代农业的奋进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