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成都各大文旅场景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工作人员”——由本地企业研发的智能机器人。这些融合前沿科技的机器人产品不仅为游客带来全新互动体验,更通过实景验证推动技术迭代,为文旅产业智能化升级注入新动能。
在成都自然博物馆二楼,一只身高1.4米的“霸王龙”正与孩子们亲密互动。这只由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仿生恐龙机器人,不仅步态逼真地还原了史前巨兽的威严,更能通过语音交互回答“恐龙吃什么”“为何灭绝”等问题。其搭载的自主研发人工智能系统,使机器人具备10个运动自由度,能以每秒1米的速度稳定行走,完成张嘴吼叫、肢体摆动等20余种拟真动作。技术团队透露,该产品通过35公斤体重的精密平衡设计,实现了机械结构与智能算法的完美融合。
这款全球首款双足行走智能仿生恐龙机器人,在节日期间完成了重要技术验证。研发团队通过与超3万人次游客的直接互动,收集到大量环境适应性反馈。数据显示,机器人在强光、噪音等复杂场景下仍能保持98.7%的语音识别准确率,互动内容吸引力指数较实验室环境提升42%。这些数据为后续优化提供了明确方向,产品将重点升级多模态交互系统,增加AR增强现实功能。
同场景内,3D卡通数字人“大眼鹿”以萌趣形象成为打卡热点。这只会眨眼的虚拟向导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呈现,游客只需呼唤“小鹿”即可触发互动。其搭载的TasiChat大模型支持中英双语讲解,能根据展品类型自动切换讲解风格。在为期8天的验证活动中,该产品累计完成1.2万次互动,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达7.3分钟,较传统导览提升3倍。
超拟人服务机器人“星动Q5”则展现了更复杂的运动能力。这款配备44个高自由度关节的机器人,能完成下蹲避让、侧身通过等拟人化动作。其仿生7轴手臂可精准模拟人类手势,11自由度灵巧手能抓取直径2厘米以上的物体。在导览场景中,机器人通过实时环境感知系统,自动规划最优路线,语音交互响应时间缩短至0.8秒。研发方表示,已接入的它思科技大模型使机器人具备上下文理解能力,能针对游客提问进行深度延伸讲解。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科技元素同样丰富。全息投影技术还原的大熊猫繁育场景,配合智能语音交互系统,让游客可“触摸”虚拟幼崽。以哪吒为原型设计的“小吒”机器人,凭借自主巡游和环境识别功能,在3万平方米景区内实现精准导航。而拥有大熊猫面孔的“镋钯”双足机器人,则通过19英寸高清屏展现丰富表情,其多模态情绪感知系统能识别6种基础情绪,并作出歪头、眨眼等拟真反应。
这些创新产品的集中亮相,已引发文旅行业广泛关注。据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统计,节日期间共收到来自12个国家的47份合作意向,涵盖主题乐园、博物馆等六大场景。技术团队正根据实景验证数据,对机器人进行第七代升级,重点优化电池续航(当前续航6.8小时)和防水等级(IP54提升至IP67),为批量生产做最后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