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曜药业近期完成管理层重大调整,资本方代表付山正式接管公司运营核心。根据企业公告,自2025年10月11日起,原非执行董事付山调任执行董事,同时继续担任董事长、提名委员会及战略与ESG委员会主席职务。此次人事变动伴随着两位原高管的离职——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刘军、非执行董事兼副董事长黄纯莹均因个人原因辞任,二人将转任集团策略顾问。
新任掌舵者付山拥有深厚的资本背景,其任职的维梧资本(Vivo Capital)作为跨国医疗投资机构,自1996年创立以来管理资产规模超70亿美元,投资版图涵盖科兴生物、药明康德等知名企业。股权结构显示,维梧资本通过苏州维梧管理咨询合伙企业及两支境外基金合计持有东曜药业28.4%股份,成为实质控制方。此次资本方直接派驻高管主导运营,被业界视为强化战略控制的重要举措。
成立于2010年的东曜药业,主营业务聚焦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的CDMO/CMO服务及药品销售。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上市以来首次年度盈利,净利润达3475.7万元,全年营收同比增长41%至10.98亿元。其中ADC项目贡献的CDMO收入占比高达86%,成为核心增长极。但2025年上半年业绩出现波动,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至4.89亿元,主要受市场竞争加剧及关键项目交付延迟影响。
当前医药行业呈现明显的市场分化特征。香港交易所数据显示,2025年港股医疗健康板块融资活跃度显著提升,18家企业IPO募资约30亿美元,再融资规模超80亿美元,股本融资总额达110亿美元,创下全球领先水平。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级市场持续遇冷,2025年前三季度融资事件325起,金额414亿元,较2021年高峰期的992起、2071亿元大幅缩水。生物医药基金募资难问题尤为突出,单轮融资运营周期已延长至18-36个月。
资金流向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2025年前三季度,前10%的融资项目占据总额的50%,较2023年的41%明显提升。行业数据显示,2019年后获得融资的企业中,仅15%能在12个月内完成新一轮融资。这种"马太效应"折射出资本对风险的谨慎态度,生物医药领域长周期、高投入的特性持续考验着企业生存能力。
业内人士分析,资本方直接介入企业运营具有双重考量:既为确保战略规划精准落地,也体现对核心资产的重视。东曜药业在完成管理层更迭后,其战略方向调整、ADC业务布局及CDMO服务优化等议题,将持续成为市场关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