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天文台监控室内,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员盯着屏幕上的异常数据,咖啡杯里的液体早已凉透。这个被临时命名为“CN2024”的天体,正在太阳系边缘上演一场颠覆认知的轨道表演——它以逆时针方向环绕太阳运行,与所有已知天体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
“就像操场里所有人都在顺时针跑步,突然有个人逆着冲过来。”NASA某项目组科学家在电话中向记者描述时,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这种违反太阳系基本运行规律的现象,让三个国家的天文台紧急启动联合观测,结果证实数据并非误差:这个直径约200米的不明物体,表面正反射着某种未知金属的冷光。
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捕捉到更诡异的细节:当CN2024进入太阳照射面时,表面温度会精确攀升至120℃,转入阴影区后立即降至-80℃。这种规律性变化中夹杂着每0.5秒一次的“温度脉冲”,仿佛某种精密仪器在周期性启动。
历史记录显示,2017年闯入太阳系的“奥陌陌”曾引发类似争议,但两者存在本质区别。奥陌陌以每秒26公里的速度穿越,而CN2024在火星与木星间逐渐减速,最新轨道测算显示它可能长期滞留该区域。这种违背天体力学的减速现象,让“自然天体”的解释陷入困境。
射电望远镜的观测记录增添了更多谜团。上周二,研究团队向CN2024发送标准探测信号,47分钟后竟收到带有规律脉冲的回应信号。信号分析专家指出:“这不是简单的反射,回应信号中新增的脉冲序列具有明显编码特征,就像山谷回音里混入了人工合成的声音。”
关于物体本质的猜测迅速分裂成两大阵营。支持“人造物”假说的学者指出,人类航天器从未到达过该区域,且无任何已知残骸具备温度脉冲与信号反射能力。而主张自然成因的科学家则提出“原初黑洞”理论,认为大爆炸初期形成的微型黑洞可能被行星引力捕获,其吸积盘物质发光可解释表面反光现象。
“但黑洞不会产生温度脉冲,更不会回应射电信号。”行星形成领域的权威教授在研讨会上承认,现有物理模型无法完整解释所有观测现象。他同时透露,研究团队正准备发射第二组加密信号,试图破解回应信号中的编码规律。
全球十二个天文台已将观测设备对准这个神秘天体。高分辨率光谱仪试图解析表面物质成分,引力波探测器监控着微小轨道波动,量子通信团队则尝试建立更稳定的信号交互。所有数据实时共享至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特别工作组,这个原本冷门的边缘轨道区域,正成为人类认知宇宙的新前沿。
“它像面镜子,照出我们认知的边界。”参与项目的青年学者在日志中写道。当CN2024静静悬浮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时,地球上的科学家们正在重写教科书——关于太阳系的形成理论,关于地外生命的存在可能,甚至关于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而那组等待破解的脉冲信号,或许正藏着某个遥远文明投来的第一封问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