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空调与冰箱成为生活必需品,而超低温制冷技术如液氮、液氦等则为前沿科学探索提供支撑。然而,一个长期困扰材料科学领域的难题始终未解:能否找到一种单一材料,实现从室温到接近绝对零度的全温区高效制冷?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一种名为六氟磷酸钾(KPF₆)的无机塑晶材料,首次实现了“全温区压卡效应”,为固态制冷技术开辟了全新路径。
要理解这一突破的意义,需先了解“卡效应”的原理。卡效应是指材料在外场作用下发生温度变化的现象,其名称源于早期对热量本质的认知——当时认为热是一种名为“卡路里”的流体。当材料受到磁场、电场、应力或压力等外场作用时,其内部原子排列、电子状态或分子取向会发生变化,导致熵的改变,进而引发吸热或放热,表现为温度升降。根据外场类型,卡效应可分为磁卡效应、电卡效应、弹卡效应和压卡效应,堪称材料的“热力学开关”。
传统固态相变制冷技术,包括各类卡效应,均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制冷效应仅在相变温度附近约10开尔文(约10摄氏度)的狭窄范围内有效。例如,室温磁卡制冷的典型材料钆,其有效制冷区间仅在293K附近约20K;庞压卡制冷材料新戊二醇的制冷温区也局限于315K附近的狭窄范围。为实现宽温区制冷,科学家不得不将多种材料串联,构建复杂的多级系统,但这导致结构臃肿、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因此,寻找单一材料实现全温区制冷,一直是该领域的“终极目标”。
六氟磷酸钾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晶体结构与相变行为。这种白色晶体在室温下呈面心立方结构,内部的PF₆⁻离子团可自由旋转,形成高度无序的排列,属于无机塑晶材料。当温度降低时,它先后经历两次相变:257K时从立方相转变为单斜相II,219K时进一步转变为单斜相I,伴随PF₆⁻离子团旋转自由度的逐步受限。更关键的是,施加压力可诱发其形成高压菱形相,这一特性打破了传统压卡材料“一个相变对应一个温区”的限制,为全温区制冷奠定了结构基础。
研究团队通过精密实验验证了六氟磷酸钾的压卡效应。在250MPa压力下,室温(300K)时材料的绝热温度变化达12K,液氮温度(77.5K)下仍保持2.5K的变化。更惊人的是,这种效应的温度跨度极广:从4K的极低温到350K的高温,材料均可通过压力诱导相变实现压卡效应。原位高压拉曼散射和中子衍射实验表明,无论初始状态是立方相、单斜相II还是单斜相I,在足够压力下均会转变为同一种高压菱形相,而这一相变正是产生压卡效应的关键。
从原子尺度看,六氟磷酸钾的相变机制更为独特。第一性原理计算显示,从低温单斜相I到高压菱形相的转变无需打破化学键,而是通过PF₆⁻八面体的协同旋转伴随晶格调制实现。这种转变的动力学能垒较低(约0.27电子伏特每分子式单位),使得相变可在较温和条件下发生,且在宽温度范围内持续有效,与传统材料局限在特定温度附近形成鲜明对比。
六氟磷酸钾的发现直接颠覆了传统制冷系统的设计理念。其覆盖从室温到液氦温度的全温区制冷能力,在固态相变材料中尚属首次。这意味着,过去需要多种材料串联才能实现的宽温区制冷,如今可能由单一材料完成。实验表明,该材料在4K超低温下仍能通过压力诱发相变,显示出在超导技术、量子计算等极低温领域的应用潜力。
这一突破不仅代表新材料的诞生,更标志着材料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过去,研究者聚焦于提高单一温度点的效应强度,而六氟磷酸钾的成功提醒人们:“广度”有时比“强度”更重要。一个在宽温区内保持中等效应的材料,可能比仅在狭窄温区内具有巨大效应的材料更具实用价值。这种思维转变促使研究者重新审视其他卡效应材料,发现具有复杂相图和多重相变的材料可能蕴藏更丰富的制冷潜力,无机塑晶材料也因此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多学科交叉是这一突破的关键。从材料合成、结构表征到物性测量和理论计算,每个环节均需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中子散射、拉曼光谱、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技术的综合运用,为深入理解材料性能提供了有力工具。例如,压力依赖的拉曼散射实验清晰展示了六氟磷酸钾在超低温下的相变行为,为优化制冷循环设计提供了依据。
尽管前景光明,但六氟磷酸钾的产业化仍面临挑战。首先是压力施加与控制问题:当前实验需数百兆帕压力,对压力系统设计提出高要求,降低工作压力是未来研究重点。其次是制冷循环优化:需设计高效热力学循环以充分利用全温区特性,兼顾传热、压力传递和系统集成。材料工程化也是关键:实验室粉末样品与实际应用元件在形态、尺寸和传热性能上差异显著,如何加工成适合实际应用的形态并保持性能,需材料工程学的深入探索。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开发高效、环保的制冷技术愈发迫切。基于固态相变的制冷技术因环境友好、能效高等优势,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选择。六氟磷酸钾的全温区压卡效应为这一技术路线注入强大动力,而随着研究深入,更多类似材料可能被发现,共同构建新一代固态制冷技术的材料基础,推动制冷产业向高效、环保、智能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