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六部门共同发布了《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该方案明确提出,到2028年,服务型制造将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通过打造服务型制造升级版,方案旨在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服务型制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制造+服务”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其核心在于将服务深度融入制造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和各个环节,通过延伸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构建起全新的产业生态。在这种模式下,制造成为服务的载体,服务则为制造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企业不仅销售产品,更提供配套服务,关注点从“造得好”转向“用得好”“价值高”。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已从单一产品竞争升级为整个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的竞争,服务型制造正是应对这一趋势的关键抓手。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是服务型制造的显著特征。与传统制造先生产产品再寻找市场的模式不同,服务型制造从需求端出发,反向驱动设计、生产与服务的协同。例如,企业通过前期调研或与消费者合作,挖掘潜在需求,根据用户偏好设计产品和方案;中期围绕用户使用痛点提供配套服务,并动态调整;后期则基于用户反馈持续优化服务,将一次性交易转变为长期服务。这种需求牵引模式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实用性,还通过定制化服务增强了客户黏性,帮助制造业突破同质化竞争,提升附加值。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制造体系,数智技术是重要支撑。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门类齐全,但发展水平不均衡,传统制造模式中存在供需错配、效率低下、服务滞后等问题。而数智技术,如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能够有效破解这些痛点。中国在这些领域已形成先发优势,为服务型制造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并实现了全链条、多领域的融合应用。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型制造的融合创新。
共享制造是服务型制造的典型模式之一。它基于共享经济理念,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制造业闲置资源。这一模式得益于数智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具备强大的技术支撑。中国作为制造大国,拥有大量可共享的生产设备、产能等资源。在制造业中,中小企业占比高,面临资金、技术、设备等限制。共享制造平台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低成本获取资源和技术的新途径,使其能够参与高端制造业,分享行业发展红利。同时,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和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也为共享制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柔性。
发展服务型制造,关键在于立足本土需求与特色。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差异显著。例如,长三角地区可聚焦高端装备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适配智能制造升级需求;珠三角地区可依托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拓展定制化研发;中西部地区则可围绕传统制造业,发力数字化改造。通过鼓励各地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发挥自主创新优势,能够打造出更多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高地。
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制造,不仅应立足本土,更应具备世界水平。依托中国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国内市场,服务型制造将着眼于全球价值链上游竞争,重塑中国制造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