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视频生成领域的竞争格局正经历深刻转变——从单一画面效果的比拼,转向对实用性与易用性的全面较量。这一趋势在9月底Sora 2的发布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不仅通过动态生成效果刷新行业认知,更凭借支持现实角色植入、物理模拟优化及创作工具集成的“成片智能体”功能,展现了向生产力工具转型的决心。
在这场变革中,国产AI企业商汤科技推出的Seko平台成为重要参与者。其以“创编一体”为核心理念,通过覆盖剧本生成、分镜设计、配音合成到后期制作的全流程,重新定义了AI视频的应用边界。用户@听白AIGC创作的商品广告中,动漫角色与现实场景的无缝融合,以及@不会画画的美术生制作的恐怖短片中,医院场景的压抑氛围营造,均展现了Seko在细节控制与视觉表达上的专业级水准。
行业发展的脉络显示,AI视频工具正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生产力工具阶段。早期产品多依赖生成新奇内容吸引用户,而今营销、短剧、自媒体等领域对高效创作工具的需求激增,推动产品向覆盖创意到成片的全流程服务转型。Sora 2的升级印证了这一趋势:其物理模拟能力显著提升,可精准呈现液体流动、织物飘动等物理现象;音画同步技术实现多语言口型匹配;叙事逻辑则强化了多镜头衔接的自然度。
OpenAI同步推出的Sora App社交平台,通过“Cameo”功能允许用户创建数字分身并植入任意场景,甚至支持多人同框创作。然而,其“黑盒式”生成模式仍存在局限——用户输入指令后需等待完整输出,无法干预中间环节,导致商业创作中可能面临高昂的时间成本与修改风险。
相比之下,Seko的差异化路径在于构建“可控式闭环”。其支持自动剧本拆解、分镜生成与角色一致性控制,同时允许用户实时编辑分镜画面,包括局部修改、元素增减及重绘功能。用户@豆芽AI笔记本创作的短片中,角色形象在镜头移动中保持高度一致,正是这一能力的体现。更关键的是,Seko将复杂技术封装为后台流程,用户无需调试参数或依赖第三方工具,即可实现“输入创意即得视频”的体验。
在核心能力上,Sora 2与Seko均致力于降低创作门槛。二者均可理解日常语言指令,无需专业术语即可生成视频内容。例如,输入“拟人化小羊介绍新疆伊犁景色”的提示词后,系统可自动生成策划摘要、美术风格、分镜剧本等。但Seko的突破在于将创作流程细化为“分镜确认-细节修改-视频生成”三阶段:先生成静态分镜供用户检查,再通过自然语言指令调整角色、台词或镜头角度,最后一键转视频。这种设计使用户能在早期修正创意偏差,避免全流程重做的风险。
成片质量方面,Seko通过集成商汤日日新、即梦、可灵等多款主流生图模型,实现了对复杂剧本的多角色、多场景精准控制。用户@林龙创作的短片中,拯救公主的叙事完整融入逼真特效,背景音乐与镜头转换均与剧情高度契合。Seko新上线的“多人对口型”功能,基于自研图生视频算法,支持中英文等多语言、多人轮流或同时说话,即使在说唱场景中也能保持精准同步,显著优于Sora 2的当前表现。
商业化层面,Seko的优势在于平衡质量与成本。其单分钟动画成本较传统方式降低超99.5%,使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作者也能承担专业级制作。反观Sora 2,千卡级算力消耗带来的隐性成本,以及目前仍采用的邀请制开放策略,限制了其用户覆盖范围。而Seko上线1个月即吸引超10万名创作者,生成超50万条视频内容,这些数据印证了其“开箱即用”的潜力。
当前,AI视频行业的竞争已回归价值本质——能否以更低门槛、更可控流程和更低成本交付可用成果。Sora 2与Seko共同指向的“成片智能体”,正是破解普及难题的关键。商汤Seko通过强化创作可控性与商业普惠性,将技术概念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行业提供了本土化超越的可行路径。其多模型集成策略未来若接入Sora 2能力,或进一步释放“1+1>2”的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