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我国气象探空业务已实现从传统L波段向北斗系统的全面升级,标志着我国高空气象观测能力迈入世界前列。北斗探空系统凭借超过99%的数据准确率,正在天气预报、气候监测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目前,我国已构建起覆盖陆海空天的立体化气象观测网络,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和9万余个地面观测站组成。其中,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打破GPS技术垄断,成为全球首个实现"上升-平漂-下降"三段式观测的高空探测体系。该系统通过气球搭载北斗探空仪,利用高精度卫星定位技术,可连续获取地面至3万米高度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垂直廓线数据。
据中国气象局探测中心主任介绍,全国120个探空站已完成为期一年的北斗系统平行比对试验,11个新建北斗探空站全部采用新一代太空技术。这种技术革新使我国0-24小时降水预报准确率提升约1%,12-36小时预报评分平均提高2%,对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预报具有显著改善效果。
传统探空模式每日两次施放气球,存在观测间隔长、空间覆盖不足等局限。北斗探空系统通过双球配置,实现单次施放获取三段式观测数据,将测风误差从1米/秒缩小至0.3米/秒,高度误差从100米降至16米。数据传输速度从"分钟级"提升至"秒级",完整率达到100%,极大提升了强对流天气的捕捉能力。
北斗探空仪作为核心设备,内置我国首款气象专用北斗导航芯片,可实时接收卫星定位数据并通过无线电传回地面。该设备采集的数据质量已达到世界气象组织最高标准,彻底改变了过去依赖L波段无线电追踪的技术路径。L波段系统虽能实现精准测量,但北斗技术的引入使观测维度和时效性产生质的飞跃。
在广东河源等先行站点,北斗系统带来的变革已深入基层。工作人员表示,新系统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更通过实时数据支撑提升了预报精度。目前,我国131个北斗探空站占全球总量的12%,其中88个参与全球数据交换,提交的观测资料占全球总量约11%,为全球数值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