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12时整,一颗照亮中国科学界的星辰悄然陨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世纪的物理学家用一生书写了科学与家国的壮丽诗篇,他的离去令学界为之悲痛,更引发了人们对这位科学巨匠百年人生的深切追忆。
在杨振宁先生百余载的生命历程中,科学成就与家国情怀始终交织成璀璨的星河。1957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一举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这项突破性发现不仅颠覆了物理学界的传统认知,更让世界看到了华人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然而,对杨先生而言,科学探索的终极意义远不止于个人荣誉——他始终将推动中国科学事业发展视为毕生使命。
归国后,杨振宁先生以战略眼光布局中国物理学研究版图。他亲自参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筹建,推动理论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与国际前沿接轨;他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资助青年学者赴海外深造;更以90岁高龄仍坚持为本科生授课,用通俗语言诠释深奥理论,激发无数后辈对科学的热爱。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曾感慨:“杨先生用行动证明,科学家不仅可以攀登科学高峰,更能成为连接东西方科学的桥梁。”
在同行眼中,杨振宁先生既是严谨的学者,也是温暖的引路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回忆,与杨先生讨论问题时,他总能以独特视角点破迷津,却又从不以权威姿态压制不同观点。这种兼容并蓄的学术态度,让他成为国际科学界备受尊敬的“中国名片”。而他对后辈的提携更是不遗余力——从推荐优秀学生赴美留学,到为年轻学者争取科研资源,杨先生始终以“科学传灯人”的姿态,为中国物理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坚力量。
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恰似一部浓缩的中国科学发展史。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从海外求学到归国报效,他始终以科学家的赤子之心回应时代召唤。如今,斯人已逝,但那些被点亮的科学火种,那些被激励的求知灵魂,仍在续写着他未竟的事业。正如清华大学校长在悼文中写道:“杨先生留下的不仅是物理学的丰碑,更是一种精神——对真理永不停息的追求,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