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Thinking Machines联合创始人、前OpenAI研究副总裁Lilian Weng的研究理念与实践方法,持续为全球AI从业者提供重要启示。近日,在硅谷举办的华源Hysta2025年会炉边对谈中,Lilian Weng与硅谷知名投资人Connie Chan展开深度对话,系统回顾了其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实践的成长轨迹,并首次披露了创办Thinking Machines的核心理念。
“数学竞赛让我认识到自己只是普通人。”当被问及性格特质时,Lilian Weng坦言持续学习的动力源于青少年时期的竞赛经历。她回忆道,在北大求学期间参加的数学竞赛中,与顶尖选手的差距让她深刻理解到:“这个领域永远存在比你更优秀的人,唯有通过持续努力才能保持竞争力。”这种认知塑造了她“坚持”与“谦逊”的双重特质,成为其后来在OpenAI领导机器人研究团队的重要基石。
在OpenAI任职期间,Lilian Weng完成了从研究者到管理者的转型。她先后创立Applied AI Research Team和AI Safety Team,主导了OpenAI API的产品化进程。谈及早期通过黑客松探索模型应用场景的经历,她坦言:“当时连接口命名都是实验性的,‘补全端点’(completion endpoints)的设计现在成为行业标准,这完全超出预期。”作为AI安全团队负责人,她构建的模型行为控制框架,为后续ChatGPT的安全部署奠定了技术基础。
2024年离开OpenAI创办Thinking Machines,Lilian Weng坦言是出于对技术前沿的持续追求:“当学习曲线开始趋缓时,我知道需要寻找新的挑战。”她与前OpenAI CTO Mira Murati等人共同创立的这家初创公司,目前聚焦于开发人机协作的AI工具。近期发布的Tinker API测试版,通过提供前向-后向采样等灵活功能,解决了研究人员在语言模型领域的基础设施难题。“我们相信开放科学能加速技术进步,”她强调,“就像早期FairWorks的探索,现在需要为研究者提供更便捷的实验平台。”
作为公司联合创始人,Lilian Weng展现出独特的管理风格。她每周安排完整日查看代码,通过直接参与技术细节保持与团队的深度沟通。“当工程师发现我能理解他们的拉取请求时,这种信任感会极大提升协作效率。”对于非技术背景的从业者,她建议通过日常使用AI产品培养洞察力,同时强调“阅读论文摘要+同行交流”的论文筛选方法,能有效提升技术敏锐度。
在人才培养方面,Lilian Weng推行“允许探索”的管理哲学。她借鉴谷歌80-20法则,在公司层面平衡计划性研究与自由探索的比例。“关键是要了解每个研究者的兴趣点,”她分享道,“将合适的人匹配到正确的项目,比强制分配任务更有效。”这种以研究者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与她强调的建设性反馈机制形成互补,共同构建了Thinking Machines的创新文化。
当被问及如何保持工作热情时,Lilian Weng的回答指向更深层的职业观:“当工作占据人生大部分时间时,找到其中的乐趣就是最幸福的生活方式。”她透露,团队最近在机器人与语言模型结合领域的突破,让她再次体验到“现实扭曲场”般的创造快感:“那种相信不可能并最终实现的感觉,正是推动我不断前进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