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实验室里,一台名为“九章四号”的光量子计算机正引发全球科技界的关注。这台设备在特定计算任务中展现出远超传统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标志着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项目核心成员之一、知名量子计算专家陆朝阳教授表示,这是费曼1981年提出量子计算概念四十余年后,中国科学家将理论转化为工程现实的重大突破。
量子技术的战略价值早已超越学术范畴,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2014年,美国谷歌公司投入十亿美元启动量子计算机研发计划,而几乎同时,陆朝阳带领的十人团队以数千万元人民币经费开启了技术攻关。与谷歌选择的超导量子比特路线不同,中国团队依托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二十年前布局的光子纠缠技术,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
陆朝阳与量子物理的缘分始于大学时代。2000年考入中科大物理系的他,大三时便确立了研究方向。“量子力学既催生了占全球GDP三分之一的现代科技产业,又保留着大量未解之谜。”这种“顶天立地”的特质深深吸引着他。保送研究生后,导师潘建伟交给他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将实验平台从五光子纠缠升级到六光子纠缠。这项看似微小的进步,实则将计算空间从32维拓展至64维,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关键基础。
2007年,团队成功制备六光子纠缠态并实现簇态的实验突破,相关成果登上《自然·物理学》并入选当年中国科技十大进展。2008年赴剑桥大学深造期间,陆朝阳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单电子状态光学测量,解决了量子计算的基础性难题。面对剑桥大学提供的教职邀请,这位年轻学者在完成博士答辩后毅然回国,成为中科大最年轻的正教授。“科研背后是国家力量,量子技术关乎国家信息安全和算力发展。”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回国后,陆朝阳团队迅速取得多项突破:2012年建成国际最高品质单光子源,2015年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当谷歌2019年宣布53量子比特系统实现“量子霸权”时,中国团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调试设备时连续工作30小时是常态,整个团队都绷着神经。”陆朝阳回忆道。2020年12月,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期刊发表“九章”光量子计算机成果,在计算速度等核心指标上超越谷歌。
对于国际通用的“量子霸权”术语,中国团队选择使用更中性的“量子计算优越性”。“这体现了中国科研的文化传统,我们更强调友好合作而非对抗。”陆朝阳解释道。随着研究从基础领域向应用工程过渡,九章系列不断迭代升级:2023年九章三号将计算速度提升至超级计算机“前沿”需200亿年才能完成的水平,而最新九章四号再次刷新纪录。
这场全球量子竞赛异常激烈。美国国家技术标准局与加拿大仙乐都量子公司曾联合反超,但很快被九章三号重新领先。目前,仅有中美加三个国家的研究小组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而中国在光量子路径上保持着国际领跑地位。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陆朝阳的贡献获得了国际认可,被《自然》杂志评为“中国科学之星”,并获誉“量子鬼才”。当被问及科研魅力时,他再次提到“顶天立地”:“发现新规律、开发新技术带来的满足感,看着年轻学者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科学家,这些都比获得任何奖项更让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