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RPA厂商“换道”智能体:是行业进化新方向,还是转型迷雾中的探索?

   时间:2025-10-21 03:26:17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RPA的早期成功源于其“快速见效”的特性。在银行、保险、能源等传统行业,它像流水线工人一样精准重复,不犯错、不抱怨。但这种极致效率也暴露了局限性:RPA擅长处理规则明确的任务,却难以适应业务频繁变化的复杂环境。随着企业数字化程度提升,RPA面临三大挑战:流程频繁变动、跨系统集成困难、维护成本高企。IDC《中国RPA+AI解决方案市场份额报告(2024)》显示,超60%的企业在RPA项目后期遭遇“维护负担过重”问题,迫使厂商寻找新的增长点。

大模型的崛起为RPA提供了转型突破口。通过融入AI的理解能力,RPA从“机械执行”迈向“智能协作”,“AI+RPA”“Agent+Automation”成为行业新共识。但不同厂商的转型路径差异显著:国际派以生态构建为主,平台派追求功能融合,场景派则聚焦痛点解决。

场景派厂商如金智维选择了更“工程化”的路线。它未追求万能智能体,而是聚焦具体场景,将AI嵌入流程自动化执行端。例如,在银行“黑屏系统”中,传统RPA因界面老旧无法识别操作对象,而金智维通过AI视觉和语义理解技术,使智能体能“看懂”界面并自动操作,显著缩短上线周期。IDC报告显示,金智维在2024年中国RPA+AI市场份额中位居第一,这与其在复杂行业场景的深耕密不可分。

转型并非简单“加模型”。RPA时代比拼执行速度,而智能体时代更看重“稳定性、可信度和治理能力”。企业不再仅关注“能节省多少人力”,而是追问“能否信任其决策”。许多厂商将RPA与大模型简单拼接,导致模型输出不稳定、流程易中断,陷入“看似智能,实则脆弱”的困境。Gartner 2024年报告指出,超40%的智能体实验项目因安全与合规风险不可控而被搁置,尤其在金融、能源、政务等强监管行业,智能体需面对算法准确性、访问权限、数据隔离、审计追踪等多重挑战。

长期服务高合规行业的厂商在此占据优势。例如,金智维兼容麒麟、统信操作系统及国产数据库,能在信创环境中安全落地;其“操作可追溯、任务可审计、执行可控”的设计更符合金融级标准。弘玑科技等厂商尝试通过知识图谱、AI解析等技术增强RPA认知能力,但大规模部署和安全治理仍需验证。

转型后,RPA厂商的最大挑战是证明“智能体比机器人更值钱”。传统RPA按“机器人数量”收费,而智能体能横跨多环节、多任务,传统“单点ROI”衡量方式失效,迫使厂商重构商业模型,从“工具销售”转向“价值共创”。Gartner与IDC调查显示,企业客户选择智能体平台时,最看重三大指标:可维护性(适应系统更新)、安全合规(满足审计与权限要求)、持续服务力(厂商长期运营能力)。这意味着“谁能陪企业长期跑下去”比“谁先推出AI原型”更重要。

RPA转向智能体,本质是行业结构重组。技术厂商分为两类:一类追求概念领先,拼功能和模型接入速度;另一类深耕场景,拼理解、拼交付、拼可信度。最终胜出的将是能让AI真正落地的厂商。在此过程中,RPA不再仅是自动化工具,而是连接AI认知与企业执行的桥梁。或许,智能体的真正定义应是:能理解业务、执行流程,并守住安全与合规底线的“数字同事”。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