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非网最新发布的《2025年度国产AI芯片产业白皮书》全面剖析了国产AI芯片在技术突破、产业布局和应用落地方面的进展。作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算力支撑,国产AI芯片正通过架构创新与生态建设,逐步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推动供应链自主可控。
当前,国产AI芯片产业呈现“双轨并行”特征:一方面,传统架构持续优化,x86、Arm等成熟技术路线加速迭代;另一方面,RISC-V、GPU及DSA专用加速器等新兴架构快速崛起。技术突破聚焦稀疏计算、FP8精度优化、存算一体等前沿领域。例如,墨芯人工智能、华为等企业在稀疏计算领域形成技术壁垒,摩尔线程实现FP8算力量产,存算一体技术通过近存计算与存内计算路径,有效缓解“内存墙”问题。
产业生态方面,国产AI芯片企业形成多领域协同格局。CPU、AI SoC、云端/边缘/车端芯片及GPU企业各具特色,地域上集中于上海、北京、广东等创新高地。调研显示,通用并行架构成为算力平台主流方向,但算力密度与软件生态仍是主要瓶颈。Chiplet异构集成技术被视为突破算力限制的关键路径,然而EDA工具链缺失和先进封装产能不足,成为量产环节的核心障碍。
应用场景加速落地,推动产业规模扩张。2024年,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EFLOPS,华为、摩尔线程等企业的万卡级集群已投入商用。智能驾驶领域,舱驾一体趋势显著,地平线、黑芝麻等企业的芯片实现批量装车;机器人领域,国产芯片在消费级和工业级场景取得突破,聚焦物理AI革命;端侧市场方面,智能汽车、具身智能等场景成为新的增长点。
尽管取得进展,产业仍面临三大挑战:架构主导能力不足,技术跟随现象突出;生态体系短板明显,软件栈、开发工具与模型兼容性滞后;规模化落地受阻,实验室性能向工业级可靠性转化存在瓶颈。未来,国产AI芯片需通过全栈闭环与开放协同策略,在智算、汽车电子、机器人等领域强化自主可控方案,推动产业向“好用”阶段跨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报告版权归原撰写机构所有。如涉及侵权或内容存疑,请及时联系删除或与发布机构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