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GPU领域正经历一场资本市场的关键考验。作为行业公认的“四小龙”之一,由AMD前高管团队创立的沐曦股份,即将在10月24日迎来上市审核。这家成立仅五年的科技企业,凭借对标英伟达H100的C700系列GPU产品,以及宣称构建的国产供应链体系,拟通过39.04亿元融资冲刺资本市场,承载着国产高端芯片突破的期待。然而,在技术光环背后,持续扩大的亏损、紧张的现金流以及复杂的客户关系,让这场IPO之路充满变数。
财务数据显示,沐曦股份的亏损规模远超市场预期。2022年至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77亿元、-8.71亿元和-14.09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过30亿元,且亏损幅度逐年扩大。2025年第一季度,单季亏损仍达2.33亿元,盈利压力持续加剧。与此同时,有息债务从2022年的2349.12万元激增至2024年的22.91亿元,两年增长近百倍。更严峻的是,2025年一季度短期债务占比高达92%,偿债压力集中爆发,对持续亏损的企业构成巨大考验。
现金流恶化进一步加剧了经营困境。2022年至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累计净流出超过38亿元;2025年一季度,现金流状况仍未改善,继续净流出5.31亿元,累计“失血”金额达43.61亿元。持续的现金净流出不仅影响日常运营,更对研发投入和产能扩张等长期战略形成制约。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的变化也值得关注。报告期内,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从0万元增至6.15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从2023年的69.97%攀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191.96%,若下游客户财务状况恶化,可能引发坏账风险。预付账款余额则从5178.40万元增至11.07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最高达26%,反映出公司在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较弱,进一步加剧了现金流紧张。
业绩真实性成为市场质疑的焦点,核心问题集中在客户结构上。2025年一季度,上海源庐加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第二大客户,贡献了9095.93万元销售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8.39%。然而,这家重要客户同时也是沐曦股份申报前12个月的新增股东。更引人关注的是收入确认方式:2024年下半年签署的GPU板卡销售合同采用“验收确认”模式,即需等待客户完成服务器搭建和模型调试后才确认收入,而行业惯例通常以客户签收为节点。这种与行业惯例不符的操作,引发了市场对公司调节收入节奏以满足IPO业绩要求的质疑。
针对上述问题,上交所在问询函中要求公司说明:源庐加佳是否为关联方,交易定价是否公允,付款条款是否符合行业惯例,以及以验收确认收入的原因及合理性。沐曦股份回应称,由于源庐加佳直接或间接持股比例低于1%,因此不属于关联方。但市场对这一解释并不买账,“股东+大客户”的双重身份,叠加非惯例的收入确认标准,让外界对公司业绩真实性产生怀疑。客户集中度过高的问题同样突出。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为91.58%、71.09%和88.3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意味着公司业绩高度依赖少数客户,一旦重要客户减少采购或出现财务问题,将对经营产生重大冲击。
在冲刺IPO的关键阶段,沐曦股份的财务操作和公司治理问题也引发关注。最引人争议的是巨额服务费支出:2025年1-3月,公司管理费用中的“服务费”高达9181.51万元,占当期管理费用的60.14%,主要为融资顾问费。这一现象被市场质疑为“以融资为目的的融资”,即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上市相关服务,而非核心研发和生产环节,引发了对资金使用效率的担忧。
股权结构稳定性也存在潜在风险。根据公司股东协议,若本次上市申请被撤回、终止、否决或注册文件失效,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回购义务将自动恢复。若发生上述情形且回购义务人资金不足,实际控制人可能通过出售股份筹措资金,导致股权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进而影响经营决策的稳定性。
公司治理方面,沐曦股份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目前,公司存在一起尚未了结的期权仲裁事项,一名前员工就期权回购事宜提起仲裁,反映出公司在治理机制、员工激励与权益保障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公司确认的股份支付费用累计达6.02亿元,其合理性和定价公允性也受到市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