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聚焦“能源+AI”绿色低碳创新的盛会在普陀区拉开帷幕。活动现场汇聚了能源与人工智能领域的12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通过深度研讨与技术展示,搭建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效平台,为区域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动能。
上海市科委新能源技术处负责人指出,当前全球正经历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产业变革,我国“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新能源与数字技术融合开辟了广阔空间。作为科技创新高地,上海正着力构建未来能源产业体系,探索“算能融合”“算电协同”等创新模式,推动能源系统与数字技术双向赋能。
普陀区科委主任透露,该区已将人工智能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目前已集聚近百家人工智能企业,并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电力设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在能源技术研发、场景应用等领域形成完整生态链。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为“能源+AI”技术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技术分享环节,五位行业领军人物带来了前沿解决方案。上电科集团高级工程师段智博针对城市充电网络拥堵问题,提出基于AI算法的动态资源匹配系统,通过实时分析充电需求与站点分布,有效缓解“排队充电”难题,提升网络运营效率。
华东电力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叶勇健展示了电力工程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平台。该系统运用AI技术贯穿设计、建设、运维各环节,不仅能实时监测能耗数据,还可提前预警安全风险,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同济大学杨孟昊教授团队通过AI技术加速新能源材料研发进程。其开发的通用无机固态电解质材料生成模型,将传统研发周期从数年缩短至数月,为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突破奠定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何光宇教授聚焦园区能源管理,推出基于AMI主动感知技术的智能调控系统。该方案可实现能耗实时计量、精准分析与动态调节,帮助园区从“粗放用能”向“精细管理”转型。
华东师范大学孙亚宾教授则从芯片制造源头探索节能路径。其研究将AI技术融入集成电路工艺设计,通过优化制造流程显著降低芯片运行能耗,为数字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新思路。
在“企业数字化能碳管理”圆桌论坛上,上海市环科院专家胡静与多位企业代表展开深入讨论。针对能碳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管理方案落地等痛点,与会者结合《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提出具体建议,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可操作方案。
同期举办的展览展示活动设立三大展区,集中呈现边缘能量管理终端、智慧充电调度系统等30余项创新成果。这些技术不仅展示了AI在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更通过实际案例彰显了数字技术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活动现场,多家企业达成技术合作意向,区科委表示将持续跟进,推动创新成果加速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