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德时代发布了2024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业绩表现亮眼。数据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41.86亿元,同比增长12.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185.49亿元,同比增长41.21%。从前三季度整体来看,宁德时代营业收入达到2830.72亿元,同比增长9.28%;净利润为490.34亿元,同比增长36.2%。按此计算,公司平均每日净赚约1.8亿元。
尽管财务数据表现强劲,但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市场的“王者地位”正面临挑战。根据乘联分会最新数据,宁德时代第三季度的市场份额降至41.7%,创下近六年来的新低。与此同时,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第二梯队企业的市场份额稳步上升,行业格局悄然发生变化。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指出,宁德时代市场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电池产业技术路线调整。近年来,磷酸铁锂电池发展迅速,宁德时代在该领域的份额被稀释。而在三元电池市场,由于比亚迪全面转向磷酸铁锂技术,宁德时代、LG、蜂巢等企业的优势反而更加明显。
从历史数据来看,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呈现波动趋势。2020年至2025年,其市场份额分别为50.0%、51.9%、47.2%、43.5%、45.3%和43.3%。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第二梯队电池厂商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在细分领域取得突破。例如,部分企业专注磷酸铁锂技术,另一些则深耕圆柱电池或商用车专用电池,形成了“单科突出”的竞争格局。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动力电池市场正从“一超多强”向“群雄逐鹿”转变。第二梯队企业不再追求全面超越头部企业,而是通过精准定位和技术创新,在特定领域建立竞争优势。这种策略不仅提升了市场活力,也促使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车企供应链策略的调整是市场份额分散的另一重要原因。为降低供应链风险,主机厂普遍选择与多家电池企业合作,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某头部车企内部人士透露,当前电池行业竞争格局相对稳定,主机厂更关注供应链保障和成本竞争力,因此会通过调整供应商份额来抑制价格波动。
从中长期来看,主机厂正将电池技术视为核心竞争力。多家车企已启动自研固态电池项目,力求在技术上实现突破。这种趋势进一步压缩了头部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扩张空间。某上榜电池企业内部人士表示,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相比,二线企业在议价、研发和产线定制方面更能满足主机厂的需求。
以理想汽车为例,该公司近期与欣旺达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各出资50%,共同生产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据悉,该合营企业将生产理想汽车自研的动力电池产品,预计明年投入使用。知情人士透露,理想在与欣旺达的合作中主导了电池产品、工艺和材料的设计,而在与宁德时代的合作中则以联合开发为主。
业内人士指出,成立合资公司对双方均有利。主机厂能够获得定制化、供应稳定的核心零部件,而供应商则能降低投资风险。不过,像宁德时代这样的巨头企业更倾向于将技术应用在更多客户车型上,以摊薄研发成本,因此对定制开发模式的兴趣相对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车企在营销中开始弱化电池品牌。以理想i8为例,其电池品牌标注曾经历调整。最初配置页面明确标注“理想-宁德时代麒麟5C电池”,但后续部分渠道的配置详情中仅保留“三元锂5C超充电池”,宁德时代的字样被删除。这一变化反映出车企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新策略。
分析人士认为,第二梯队企业的市场份额虽未出现暴涨,但稳步提升的趋势明显。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而言,多元化竞争带来了积极影响:消费者能够选择更多样化的产品,车企在电池采购中拥有更大议价权,电池回收利用等后端环节也受到更多关注。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开始从单纯销售电池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这种思维正在重塑行业商业逻辑。
崔东树表示,未来动力电池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二线企业也可能出现分化。尽管如此,宁德时代在技术组合和规模效应方面的优势仍然明显,行业格局的演变仍需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