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水电九局云南新平光伏项目:无人机“飞”出绿色智能施工新路径

   时间:2025-10-22 23:35:01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云南省新平县的山地间,一场由无人机主导的“空中施工革命”正在悄然展开。作为云南省首个“橙光互补”示范项目,由中国电建水电九局承建的13.5万千瓦光伏电站,通过引入大型与小型无人机协同作业模式,成功破解了复杂地形下的施工难题,为新能源项目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全新范本。

项目所在地山势起伏,15至35度的斜坡连绵不绝,地表植被覆盖率高达80%。传统施工方式下,工人需肩扛光伏组件攀爬陡坡,不仅效率低下,更易造成植被破坏。而今,身披银色工装的“空中搬运工”正以每分钟12米的飞行速度,在群山间架起一条条“隐形运输线”。这些最大载荷达38.91公斤的大型无人机,可同时承载光伏板、支架及混凝土物料,其搭载的高精度定位系统与智能避障传感器,能实时感知0.5米范围内的地形变化,确保每次起降误差不超过3厘米。

“相当于给山地施工装上了‘天眼’。”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无人机通过智能算法规划最优航线,既能避开30米高的古树,又能绕过悬崖边的珍稀植物。在最近一次施工中,设备自动识别并避让了崖壁上的5株野生兰花,调整航线仅耗时8秒。这种非接触式作业模式,使单架次吊装效率较人工提升3倍,同时将施工对生态的干扰降至最低。

针对分散在沟谷的200余个安装点位,无人机展现出惊人的机动性。在海拔2100米的作业区,一台无人机仅用10分钟就完成了人工需2小时才能抵达的陡坡运输任务。其低空飞行设计将噪音控制在55分贝以下,有效减少了对鸟类栖息地的惊扰。更值得关注的是,设备搭载的环境监测模块可实时反馈植被湿度、温度等数据,当检测到某区域土壤含水率低于15%时,会自动调整飞行高度避免扬尘。

在质量管控环节,身形仅如工具箱的小型无人机扮演着“质量卫士”角色。其配备的红外热成像仪可在5米距离内检测0.1℃的温差,精准识别光伏板隐裂、线路接头虚接等隐患。在最近一次检测中,设备发现某阵列存在3处接触不良点,较人工巡检提前48小时排除故障。对于分布在8个山头的126基杆塔,无人机通过4K高清摄像头实现毫米级缺陷识别,单基塔巡检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15分钟。

这种“大小搭配”的作业模式,使项目施工周期缩短40%。在占地3212亩的光伏场区内,无人机日均完成120架次吊装任务,累计运输物料超2000吨。更关键的是,通过智能航线规划,施工便道开辟量减少75%,直接保护了12万平方米原生植被。

随着最后一批光伏板精准就位,这个海拔跨度达800米的光伏电站即将并网发电。在无人机划出的高效运输轨迹中,在红外探测器捕捉的细微隐患里,在实时传输的生态数据间,新能源项目建设的智能化图景正徐徐展开。这场发生在云贵高原的“空中革命”,不仅改写着传统施工的边界,更勾勒出绿色发展的新可能。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