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一场金融领域高端圆桌论坛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就人工智能技术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发表了深度见解。他明确指出,尽管AI技术正以惊人速度渗透金融领域,但专业人才始终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机器智能更多扮演着决策支持者的角色。
据肖远企介绍,当前金融机构对AI技术的应用已形成三大典型场景:在后台运营环节,智能系统承担着数据采集、清洗、分析以及客户信用评估等基础工作;在客户服务领域,智能客服已广泛应用于产品推介、日常维护和问题解答;在产品创新层面,AI技术正在推动金融产品向更精准、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这些应用不仅优化了内部运营效率,也显著提升了客户服务体验。
针对业界普遍关注的AI技术替代人力问题,肖远企给出了明确回应。他表示,目前尚未观察到因AI应用导致的人员调整案例。在信贷审批、保险精算、损失评估等需要专业判断的核心领域,人类专家的经验与洞察力仍不可替代。"相反,AI技术的普及可能催生新的职业机会",他特别强调,技术迭代往往伴随着岗位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风险防控维度,肖远企系统梳理了AI技术带来的新型挑战。就单个机构而言,模型风险成为首要关注点——过度依赖算法模型可能导致业务失控,而数据治理风险则贯穿于数据采集、清洗、使用的全流程。从行业视角观察,技术服务商的集中化趋势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而算法趋同导致的决策同质化,则可能加剧市场波动。
"健康的金融生态需要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肖远企特别指出,AI技术的推广应用应当服务于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他提醒业界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要警惕技术集中化可能造成的市场结构失衡,避免因过度依赖少数技术供应商而削弱金融体系的韧性。
关于金融风险本质的变化,肖远企认为AI技术主要带来增量风险而非颠覆性改变。传统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核心风险类型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但AI技术的应用确实改变了这些风险的表现形式和传导路径,这要求监管框架必须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