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蒙古根河市到海南县城,从呼伦贝尔草原到四川凉山腹地,十年来,拼多多用一根无形的网线串联起中国最偏远的角落,让“实惠”二字真正跨越山海,抵达每一个渴望美好生活的家庭。
在“中国冷极”根河市,全年封冻期超过210天的极端气候曾让居民购物成为难题。田宇记得,过去去最近的主城区单程就要近3小时,买一台洗衣机需要提前规划行程。如今,她只需动动手指,千元的冰箱、数百元的洗漱台就能在四五天内包邮到家。更让她惊喜的是,连几块钱的洗碗布、清洁剂也能在平台上找到,“以前想都不敢想”。这种改变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拼多多年活跃用户已突破9亿,活跃商家数超千万,主站与多多买菜共同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消费网络。
拼多多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中国互联网消费从“尝鲜”到“刚需”的蜕变。2016年,当4G网络刚刚普及,宋宋在办公室里第一次参与拼单,用半价买下进口麦片。这种由熟人发起、多人拼团的购物方式,打破了传统电商的搜索模式,让购物变得像“分享美食”一样自然。她回忆,最初拼单前总会仔细阅读产品介绍,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农人故事和产地照片,让消费多了几分温度。如今,她的“购物圈”已扩展到生活用纸、头饰发卡等日常用品,水果更是每月必购,“唯一门槛就是凑人数,但大家都很乐意参与”。
对于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的白嘎丽玛来说,拼多多的意义远不止于购物。2021年返乡时,她发现村里“含多率”(使用拼多多比例)大幅上升,曾经因“不包邮”“退货难”而放弃网购的村民,如今通过平台买到了比县城便宜一半的地板革、10元不到的棉线手套,甚至买到了村里买不到的活力28洗衣液。更让她惊喜的是,几个GPS设备解决了放牧难题——将设备装在领头羊上,就能实时监控羊群位置。现在,她经营的蒙古包民宿里,灯具、一次性洗漱品等用品均来自拼多多,盛夏两个月收入最高达10万元。农历五月的敖包会上,网购的无人机记录下传统盛会的画面,她感慨:“电商送来的不仅是商品,更是新生活的可能。”
偏远地区的消费变革,离不开物流与模式的创新。在青海夏吾特村,公保加的小超市从“村级CBD”升级为快递驿站,每天处理超100件包裹,其中八成来自拼多多。他算了一笔账:县城130元的插排,平台上30元就能包邮送到;以前买东西要算“商品钱+运费”,现在不仅包邮,还有运费险和免费退货。这种改变让村民的购物车从“必需品”扩展到“改善型”——旅游旺季时,驿站每天要送出上万个鸡蛋,满足七口之家吃火锅的需求。公保加说:“每省下100块,就能给孩子多买一支笔、一双鞋,大家自然愿意用。”
在四川凉山的美姑县,吉克古千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2020年多多买菜入驻后,阳光玫瑰葡萄、鲜活鲈鱼等生鲜次日就能送达,彻底解决了当地“吃鲜难”的问题。作为网格站负责人,他记得业务爆发期时,平台调集30人帮忙配送,仍从早忙到晚。现在,站里仅鸡蛋一天就送出上万个,100元出头就能买齐一家七口的火锅食材。他说:“以前网购要等一周,现在次日达,大家自然选择拼多多。”
十年来,拼多多始终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商品从拼单爆款扩展到全品类,物流从“几天到”升级为“次日达”,服务从七天无理由退换货延伸到售后主动介入。但核心始终未变:坚持消费者导向,尊重每一分钱的价值。在重庆山村,李春花教会老人网购后,大家最在意的是“实惠、质量、免邮费”;在海南县城,陈晨的购物车从零食、绘本扩展到家电数码,拼多多既像“十元店”满足日常,又像“百货商城”覆盖所需。吉克古千的话或许最能代表用户心声:“不用跨平台比价,这里价格最实惠,最懂我们的需求。”
当东北林区的性价比家电点亮万家灯火,当西北高原的鲜活螃蟹摆上餐桌,当西南山区的榴莲香气飘散街头,拼多多用十年时间证明:消费普惠不是口号,而是让每一个偏远角落都能触摸到美好生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