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中心近日迎来一场聚焦工程智能领域的国际盛会——国际工程智能大会。作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分论坛,本次大会以“工程智能:从先进技术到新质生产力”为核心议题,吸引了全球工程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科研机构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下一代工业体系中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路径。
会议期间,同济大学联合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会共同发布全球首部《工程智能白皮书》。该报告系统梳理了当前工程智能领域的发展现状,指出行业仍处于以定制化解决方案为主的“点状突破”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体系。针对这一瓶颈,白皮书创新性地提出构建“工程智能操作系统”的技术框架,旨在通过标准化接口与模块化设计,实现智能技术在工程场景中的高效赋能,推动人工智能从技术工具向产业变革核心驱动力转变。
同济大学工程智能研究院在会上宣布发起“国际工程智能联盟”全球倡议。该联盟定位为开源开放的国际协作平台,将聚焦工程系统智能化改造中的共性难题,通过共享数据资源、联合技术研发、制定行业标准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与工程学科的深度融合。倡议得到来自欧美、亚太地区20余家科研机构及企业的积极响应,首批成员单位涵盖智能建造、交通系统、工业装备等多个领域。
作为大会重要成果之一,首届国际工程智能大赛正式启动。竞赛设置“高韧性交通系统粒流协同”与“桥梁结构智能网格生成”双赛道,面向全球高校、科研院所及创新团队开放报名。赛事组委会介绍,竞赛将重点考察参赛者在复杂工程场景中的智能算法设计能力,通过真实数据集与模拟环境测试,挖掘具有产业化潜力的技术方案。
同济大学工程智能研究院自今年5月成立以来,已构建起跨学科研究体系。该研究院整合土木工程、建筑规划、交通运输等传统优势学科,联合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新兴领域,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机制。目前,研究院已启动“城市生命线智能监测”“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等重点攻关项目,并与多家头部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工程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通过建立国际协作网络与标准化技术体系,有望突破当前智能技术工程化应用的技术壁垒,为智慧城市建设、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本次大会形成的多项合作成果,将为全球工程领域智能化转型提供重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