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iPhone Air停产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有博主声称,这款机型因国内外市场销量低迷,已进入停产状态。然而,经核查发现,这一说法存在严重断章取义——原博主提到的“停产”实际仅指金属件加工环节的暂停,而非整机停产。相关零部件在发布前已提前完成生产,目前库存足以满足订单需求,苹果计划在积累一定订单量后再恢复新批次金属件的生产。
从销量预期来看,iPhone Air的市场表现符合行业预判。供应链消息显示,苹果内部对该机型的销量目标设定为百万级,远低于iPhone 17标准版和Pro版千万级的预期。这种差异化定位早在其发布时已显露端倪,因此当前销量遇冷的情况并未超出业界预期。
抛开市场表现,这款机型在技术层面的探索更具讨论价值。通过拆解两台iPhone Air发现,其设计理念远超出“为折叠屏试水”的简单定位,更像是苹果未来十年技术路线的实验性载体。其创新主要集中在材料工艺、空间堆叠和元器件小型化三个维度。
在材料应用方面,iPhone Air成为今年三款新机中唯一采用钛金属的机型。与市面常见的纯钛不同,苹果自iPhone 15 Pro系列起便使用5级钛合金。这种材料在90%钛的基础上掺入6%铝和4%钒,形成所谓“黄金配比”。铝元素的加入增强了合金的耐热性和结构稳定性,使其在高温环境下不易变形;钒元素则提升了材料的可锻性和断裂韧性,既便于加工又能在冲击下保持完整。这种航空级材料的应用,使得iPhone Air的中框在保持0.6毫米超薄厚度的同时,仍具备出色的抗凹陷能力。
机身内部的空间布局呈现显著变革。与前代产品不同,iPhone Air采用类似安卓阵营的三段式结构:主板横向排列并上移,形成从上至下依次为摄像头/主板、电池、马达及麦克风的分层设计。这种布局既避免了机身弯折时对主板的直接冲击,又为电池腾出约60%的内部空间。尽管如此,实测显示其3149mAh电池在3小时续航测试后仅剩67%电量,表现落后于iPhone 17标准版。值得注意的是,苹果为优化超薄机身,不仅取消了底部扬声器,还将前置摄像头模组下移,以适应顶部拓展平台的空间需求。
顶部区域的“高原式”拓展平台设计堪称空间利用的典范。该区域通过内部挖空处理,容纳了摄像头、扬声器及主板双层叠板。为弥补结构强度损失,苹果在平台四周采用点胶加固工艺,并嵌入金属片增强稳定性。尽管如此,实际测试表明该区域仍属易损部位。后置摄像头与顶部扬声器的结构优化值得关注:扬声器中间凹陷处恰好可容纳背部麦克风和闪光灯模组,这种紧凑排列对零部件精度提出极高要求,稍有偏差就会导致组装失败。
元器件小型化方面,双层叠板主板的厚度仅0.54毫米,重量不足10克,却能提供A19 Pro级别的运算能力。这种超微型化设计为可穿戴设备开辟了想象空间。更引人注目的是电源部分的SiP封装技术,该技术将处理器、内存、射频等模块集成至单一基板,通过类似芯片制造的切割工艺形成独立模块。这种系统级封装方案在提升集成度的同时,实现了更优的性能功耗比。此前该技术已应用于Apple Watch,此次向手机领域的迁移,预示着苹果电子设备将向更高集成度发展。
从设计哲学转变来看,iPhone Air与iPhone 17 Pro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采用的“一体式铝合金机身”虽被诟病外观保守,却带来了更坚固的结构、更优的散热及更长的续航。而iPhone Air则延续了苹果对极致设计的追求,在材料创新、空间压缩和元件微型化等方面展开突破。这种设计优先的理念,结合C1X基带芯片等新技术应用,或许正在为“透明玻璃手机”等未来产品形态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