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微观粒子到人造结构:解码超导量子计算机的构建“密码”

   时间:2025-10-26 01:31:46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量子计算机这一前沿领域吸引了无数目光。与传统计算机依靠CPU、内存等组件构建不同,量子计算机的构建方式别具一格,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挑战。

另一类量子计算机则基于人造结构,例如超导电路、量子点等。此类方法将人造结构的微观状态的宏观体现作为量子态。其优势在于易于制造和操作,并且能够借助现代半导体技术进行扩展。不过,人造材料存在缺陷,每个人造结构都有细微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引入额外噪声或错误,影响量子态的稳定性。但相较于微观粒子,人造结构的量子比特在测量和操控上更为容易,工程可行性更高。

在众多构建方法中,超导量子计算脱颖而出,被视为最成熟且最有前景的方向之一。它在操作速度和集成度方面表现出色,技术发展也较为迅速。接下来,我们以超导量子计算机为例,深入了解其构建原理。

通过向约瑟夫森结施加特定频率的微波信号,可向系统注入能量,使量子比特从较低能级E₀跳跃到较高能级E₁,或者通过释放能量从E₁返回到E₀。这种对能级跃迁的精确控制,是实现量子计算基本逻辑操作的关键。若只施加一个“半脉冲”的微波信号,即未完全驱动量子比特从E₀跳到E₁,量子比特就会处于E₀与E₁的叠加态。通过调节微波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能够精确控制量子比特的状态。

由于超导量子比特的能级之间能量差极其微小,量子态对外界环境扰动极为敏感。哪怕是轻微的热噪声、电磁波或辐射干扰,都可能导致量子态退相干,使量子比特无法正常工作。为降低这些干扰,超导量子计算机必须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环境下运行,温度约10毫开尔文,比绝对零度-273.15摄氏度仅高出0.01度,这是人类能实现的最低持续温度。同时,在连接线路中需使用特殊材料,并采取精心设计的屏蔽、滤波与衰减措施,以保持能级稳定和操控精度。

构建一台可实际运行的超导量子计算机,仅有量子比特远远不够,还需完整的支撑系统。制冷和屏蔽系统用于保护量子态,控制系统用于操控量子比特,纠错系统用于实时纠正量子系统中的错误。其中,纠错系统尤为关键,因为量子计算的可靠性面临两大挑战。

一是相干时间不足,即量子比特保持叠加态和纠缠等量子特性不被环境破坏的时长有限。要使用量子比特执行计算,其相干时间必须长于计算所需时间。尽管制冷、屏蔽等措施能延长相干时间,但对于复杂运算仍难以满足需求。二是门保真度不足,量子门通过外部控制信号实时操控实现,量子门操作的实际效果与理想效果的接近程度即为门保真度。即便单个门操作的保真度很高,如99.9%,但在执行成千上万次操作后,误差仍会不断累积,最终破坏计算结果。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超导量子计算机的各个核心组成部分。首先是量子芯片,采用传统半导体工艺在硅片上制作出约瑟夫森结,形成量子比特,并通过封装引出用于控制和测量的接口。例如一个拥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又称量子处理器),每个量子比特都需要引出多根线缆,如控制线、读出线,同时量子比特与比特之间还需有耦合器(类似于开关)互联。

制冷系统利用稀释制冷机(一种利用氦‑3/氦‑4混合物实现超低温的降温设备,目前是人类能够持续运行并达到最低温度的制冷装置,可将温度降至约10毫开尔文甚至更低),将量子芯片及其连接线降温至接近绝对零度。同时配置衰减器、滤波器来“净化”控制信号,配置屏蔽装置屏蔽外部噪声,以尽量消除外部噪声干扰。

以IBM Q量子计算机的制冷系统结构为例,整个结构会被放置到稀释制冷机中。其中包含用于控制和读取量子比特的微波导线;输入信号经过多级衰减器以降低噪声,输出信号则通过低噪声放大器放大;同时配备多层屏蔽装置以隔绝外部辐射,并使用经过精心选择材质的同轴电缆以保证在低温下的可靠传输并最小化热负载。从系统顶部到底部,温度逐级降低:最上层为室温区,最底层则可达到约10毫开尔文的极低温环境,为量子比特的稳定运行提供条件。

量子比特控制系统将经典计算机发出的量子操作指令转化为高精度微波脉冲,用于驱动、操控与读出量子比特,通常包含微波发生器、混频器、放大器和隔离器等器件。该系统接收来自经典计算机的数字控制信号,通过一系列精密的微波器件,将其转换为能够精确操控量子比特的微波脉冲。系统的核心在于保持极高的信号纯度和时序精度,确保量子态的精确操控。

量子纠错系统通过冗余编码和实时反馈,检测并修正量子计算过程中因退相干和噪声产生的错误,从而延长相干时间和提升门保真度。例如,目前常用的表面码纠错方案,通过把一个逻辑量子比特编码到一个二维量子比特阵列中,通过不断测量邻近比特之间的关联来发现并修正错误,从而在硬件误差率低于阈值的情况下延长逻辑比特的寿命。量子纠错系统是一个经典-量子混合系统,整个纠错环路必须实时完成纠错,纠错时间要远小于退相干时间。FPGA的低延迟处理和CPU/GPU的强大算力相结合,配合精确的时序同步,确保在量子信息丢失前完成错误修正。

量子计算机的构建融合了物理学与工程学。粒子型方案在物理层面更为纯净,但工程实现困难;人造结构型方案(尤其是超导量子比特)在工程上更具可扩展性,但需克服噪声与退相干问题。一台完整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实质上是量子芯片、稀释制冷机、控制电子学与量子纠错系统的复杂组合,既是物理实验装置,也是高度工程化的系统。正是这种“从物理到系统”的完整链路,让超导量子计算机成为当前最有希望率先跨越实用门槛的方案。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