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赋能种业创新:“丰登·基因科学家”助力解锁基因育种新密码

   时间:2025-10-26 06:52:51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农业科技领域,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近日,一款名为“丰登·基因科学家”的智能育种工具引发国际关注,其通过模拟人类专家的科研思维,为破解作物基因密码提供了全新路径。

传统作物育种长期面临效率瓶颈。自2005年水稻基因组测序完成以来,全球科研团队投入大量资源解析基因功能,但受限于依赖专家经验的作业模式,从假设提出到实验验证往往需要数年时间,且成功率难以保障。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研究员杨帆形象地比喻:“这就像面对一本用未知符号写成的天书,我们只能零星破译几个字符。”

2024年4月,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衔的科研团队推出“丰登·种业大模型”,三个月后升级为具备科研决策能力的“基因科学家”版本。该系统通过整合育种历史数据、生物测序信息、农田环境参数等多元数据,训练出能够自主完成“假设-实验-验证”闭环的智能体。研究显示,其基因功能预测准确率较传统方法提升40%以上。

在广西大学的水稻实验田里,科研人员黄福钢正借助该系统验证新发现的基因功能。系统提示某个未知基因可能通过调控植物激素影响株高,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预测。类似案例在玉米研究中也有体现,系统精准定位的株高相关基因与田间观测数据吻合度达92%。“这相当于给育种专家配备了一个永不疲倦的数字助手。”黄福钢评价道。

该技术的突破性在于实现了“科研方法论”的数字化迁移。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员董楠卿解释:“我们不仅要让AI掌握育种知识,更要教会它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如何解读需求、匹配基因、设计实验,甚至在验证过程中自我修正。”通过强化学习算法,系统已能自主处理水稻、玉米等作物的数十个未报道基因研究。

国际育种机构对这项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自5月全球开放以来,已有来自印度、菲律宾等国的12家权威机构应用该系统。国际水稻研究所专家指出,这种“数据驱动+专家验证”的模式,正在改变依赖个人经验的传统科研范式。

当前研发团队正着手构建更庞大的知识图谱,计划纳入大豆、小麦等更多作物数据,并融合气候变化模型等环境参数。杨帆透露,最终目标是打造覆盖全物种、全生育周期的智慧育种平台,使作物改良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与算法协同驱动”。

在广西的水稻实验基地,新一代智能育种系统已开始辅助设计抗旱新品种。系统根据历史干旱数据和基因组信息,快速筛选出5个潜在抗旱基因组合,较传统方法提速近10倍。这种变革不仅关乎科研效率,更可能重塑全球粮食安全的技术底座。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