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近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4只经过特殊训练的实验小鼠送往中国空间站,开启我国首次啮齿类动物在轨饲养及实验研究。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迈入新阶段,为长期太空探索积累关键数据。
为保障小鼠在轨生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团队研制了小型哺乳动物饲养装置。该装置随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提前抵达空间站,具备自动供食供水、行为视频拍摄及生理指标监测功能。航天员将协助小鼠入住"太空宿舍",系统随即启动全天候监护,重点记录应激反应、昼夜节律等变化。科研人员介绍,装置设计充分考虑微重力环境特点,确保实验数据精准可靠。
参与实验的4只小鼠从300只候选者中脱颖而出。选拔过程包含悬尾测试、赛道竞速、转棒平衡、Y迷宫记忆及二维旋转前庭功能等五项严苛考核,最终胜出者还需接受针对性训练。例如旋转后的平衡木训练,帮助小鼠适应太空环境中的体液重新分布。科研团队透露,这些"太空选手"在地面模拟舱中已完成适应性训练,各项生理指标均达到实验要求。
实验团队由30余位跨学科专家组成,涵盖生物学、工程学、医学等领域。在发射场工作期间,团队需在有限空间内完成小鼠生理检测、行为学实验及组织样本采集。为规范样本管理,他们建立数字化追踪系统,对每份样本的采集时间、处理方式、储存条件等信息进行全程记录。这种标准化流程为后续多机构联合研究奠定基础。
此次实验聚焦微重力、宇宙辐射与封闭生态系统对哺乳动物的复合影响。科研人员特别关注骨骼肌萎缩、前庭系统变化及体液分布异常等太空常见生理问题。地面模拟实验显示,微重力环境可能导致小鼠肌肉质量减少30%以上,而真实太空环境下的数据采集将验证这些发现。辐射效应研究则通过生物标记物检测,评估遗传物质损伤程度及修复机制。
在轨饲养5至7天后,实验小鼠将通过神舟二十号飞船返回地面。国内十余家科研机构将参与后续研究,从行为学、生理学到分子生物学层面,系统解析空间环境适应性机制。研究数据将通过开放平台共享,推动全球空间生命科学进步。项目负责人指出,哺乳动物实验数据对制定宇航员健康保障方案具有直接参考价值,特别是针对未来月球基地及火星任务的长周期驻留需求。
此次实验装置设计充分考虑了回收环节的特殊性。下行生保系统采用多重防护措施,确保小鼠返回过程中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地面接收团队已制定详细应急预案,涵盖气压调节、温度控制及医疗支持等关键环节。实验产生的生物样本将按照国际空间站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航天活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