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百年量子路:从微观探索到宏观突破的边界追寻

   时间:2025-11-01 05:12:53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在量子工程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约翰·克拉克、米歇尔·德沃雷和约翰·马蒂尼斯。他们因首次在人造电路中观测到宏观量子现象而获此殊荣,这项突破不仅深化了人类对量子力学边界的理解,更为量子计算技术的实用化奠定了基础。

量子力学自上世纪初诞生以来,主要应用于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研究。尽管其理论框架已高度成熟,并在半导体、激光等领域催生出革命性技术,但科学家始终面临一个核心问题:量子规律是否适用于宏观尺度?传统观点认为,随着物体尺寸增大,量子效应会因环境干扰迅速消失,但三位获奖者的研究彻底改变了这一认知。

他们的实验核心是超导电路中的约瑟夫森结——一种由两层超导体夹持纳米级绝缘层构成的元件。在极低温条件下,库珀对(超导电流的载体)能通过量子隧穿效应穿越绝缘层,形成宏观可观测的电流。研究团队通过精密设计滤波电路和稀释制冷技术,将系统温度降至接近绝对零度,成功捕捉到约瑟夫森结相位差的宏观量子隧穿现象。这一过程类似于微观粒子穿越势垒,但发生在由数以亿计电子组成的宏观系统中。

为验证实验结果,团队借鉴原子光谱测量方法,用微波电磁波激发电路,观测到分立的量子化能级——这是微观原子才具备的特征。这一发现证明,通过工程手段构建的人造系统,同样能严格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该成果被《科学》杂志评价为“打破了经典与量子世界的尺度界限",相关电路被称为"人造原子",成为首个宏观量子器件。

宏观量子电路的突破引发了量子工程领域的革命。超导量子比特作为人造原子的升级版,通过集成多个约瑟夫森结,实现了更复杂的量子态操控。目前,科学家已能在实验中完成量子比特的初始化、逻辑门操作和远程纠缠,并执行简单计算任务。然而,要构建实用化量子计算机,仍需解决量子纠错、系统集成等挑战。耶鲁大学团队开发的电路量子电动力学体系,通过光子与人造原子的耦合,为量子信息处理提供了新路径。

这项研究的科学意义远超技术层面。上世纪八十年代,理论物理学家安东尼·莱格特提出,真正验证宏观量子力学需观测宏观变量的无歧义量子行为,而非微观机制的累积效应。三位获奖者的实验精准回应了这一挑战,其设计的非线性势阱和偏置电流测量机制,为后续研究树立了标杆。正如克拉克在总结论文中所述:"我们的系统虽包含大量原子,却拥有类似单个原子的单一量子自由度。"

随着研究深入,量子力学的边界问题愈发引人深思。2000年后,多个实验室在超导电路中观测到宏观量子相干现象,进一步证实了量子规律在宏观尺度的有效性。但科学家仍在探索其极限——当系统复杂度提升至百万量子比特级别时,现有理论是否依然成立?马丁尼斯指出:"大型量子计算机是检验量子理论的终极工具,我们可能通过它发现新物理。"

当前,量子计算已从学术研究迈向工程实践。谷歌、IBM等企业投入巨资开发超导量子处理器,而学术界继续在量子多体物理、精密测量等领域拓展应用。正如德沃雷在法兰西学院就职演讲中强调:"人造量子系统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探索自然基本规律的实验室。"这场始于微观世界的革命,正在重新定义人类对物质本质的认知边界。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