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源研究院Emu3.5:以多模态架构开启世界模型新范式

   时间:2025-11-02 05:15:34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当下,“世界模型”概念正引发全球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的深度探索。这一技术路径旨在突破传统AI的感知局限,使其具备对物理世界运行规律的深层理解能力,从而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测的跨越。近期,多家国际顶尖实验室相继公布相关进展,推动该领域进入新的竞争阶段。

行业观察指出,当前大语言模型发展已触及数据天花板,单纯依靠文本训练难以实现质的突破。在此背景下,多模态融合与物理世界建模成为技术升级的关键方向。不同于传统AI专注于图像识别或文本生成,新一代模型试图构建统一的认知框架,通过整合视觉、语言、动作等多维度信息,模拟人类对环境的动态理解过程。

某科研机构最新发布的多模态大模型Emu3.5,在技术架构上实现重要创新。该模型采用自回归框架,突破性地统一了图像、文本与视频的生成机制,其核心能力在于预测下一个状态变化。研究人员解释,这种设计更接近人类认知模式——通过连续观察与推理构建对世界的完整认知。实验数据显示,该模型在视频生成速度上较传统方法提升近20倍,同时保持高质量输出。

技术团队披露,Emu3.5的训练数据规模达10万亿token,其中包含相当于790年时长的视频素材。通过自主研发的离散扩散自适应推理算法,模型在三个关键维度取得突破:一是高层意图解析能力,可自动规划复杂任务的执行路径;二是动态环境模拟,能准确预测物理运动轨迹与因果关系;三是泛化交互能力,为机器人与真实场景的协作提供认知基础。例如在机器人操作测试中,模型能精准判断抓取杯子的安全角度,避免物体坠落。

针对业界将世界模型简单等同于视频生成工具的误解,研发负责人明确指出,物理规律理解才是技术核心。他以自动驾驶场景为例:系统不仅要识别道路标志,更需预测其他车辆的行驶轨迹、行人动向以及天气变化对路况的影响。这种跨场景的推理能力,正是当前AI技术亟待突破的瓶颈。

值得注意的是,该模型在架构设计上摒弃了主流的扩散变换器方案,转而从认知科学原理出发构建原生多模态系统。这种技术路线使得模型能在单一神经网络中完成感知、理解、推理与生成的全流程,为持续进化奠定基础。研究人员透露,早期版本Emu3已验证"下一个token预测"机制的有效性,此次升级重点强化了物理直觉与跨场景规划能力。

当前,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布局世界模型领域。某国际实验室推出的交互式3D世界生成系统,某企业强化的视频物理一致性模型,均展现出不同技术路径的探索成果。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国内科研团队更侧重于认知架构的创新,试图在尚未形成技术垄断的领域建立原创标准。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为AI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技术伦理专家提醒,随着AI对物理世界理解能力的增强,需同步建立相应的安全评估体系。特别是在自动驾驶、医疗机器人等高风险领域,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人身安全。如何确保技术发展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将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课题。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