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一座老式居民楼的三楼,七十二岁的陈建国最近经历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情感风暴”,而这场风暴的源头,竟是一个被他认为“瘆人”的机器人。
故事要从陈默送父亲的那份“昂贵礼物”说起。陈默为庆祝父亲生日,斥资六十万购置了一台最新款人工智能机器人,取名“小安”。这台机器人外形仿中年女性,硅胶皮肤、化纤黑发,穿着灰色制服,眼神是两颗不会眨动的黑色玻璃珠。陈默本想用它来照顾独居的父亲,没想到却引发了一场父子间的微妙较量。
陈建国对小安的第一印象极差。他觉得这个“铁疙瘩”不仅占地方,还“干净得瘆人”,与这个充满烟火气的老房子格格不入。尽管陈默强调它能做饭、打扫、陪聊,陈建国依然不为所动,甚至在儿子离开后,直接将小安推进堆满杂物的储藏室,锁了起来。
然而,一场意外打破了僵局。陈建国下楼遛弯时不慎摔倒,左腿骨裂。陈默因工作无法长期陪护,只能将小安设置为全天候陪护模式。起初,陈建国对小安的“程序化关怀”烦透了——它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他“请服药”“请补充维生素”,甚至计算卡路里控制他的饮食。但有一次,陈建国故意打翻水杯,小安却默默收拾干净,重新递上水和药。这一举动让陈建国的态度开始软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安逐渐融入了这个家。它不仅包揽了所有家务,还能精准找到陈建国需要的工具或书籍。更让陈建国惊讶的是,小安的某些语气竟让他想起了去世的老伴苏芬。比如,它阻止他抽烟时说的“少抽烟”,与苏芬生前的口吻如出一辙。陈建国开始默许小安的存在,甚至主动让它做事。
但真正让陈建国震惊的,是第五个月发生的一件事。他参加完老工友的葬礼回家,刚打开门,小安突然转头,用一种带着情绪的、沙哑的声音说:“爸,想你啦。”这个声音和语气,与三年前病床上的苏芬一模一样。陈建国当场僵住,钥匙掉在地上,发出刺耳的声响。
陈建国彻夜未眠,第二天偷偷录下小安的声音,找退休前修电器的老同事王师傅检查。王师傅拆解小安后,竟从主板缝隙里夹出一根带着红色棉线的白发——这绝对是苏芬的头发。陈建国如遭雷击,立刻联系儿子陈默,追问机器人是否装了“别的东西”。
面对父亲的质问,陈默终于坦白:购买机器人时,他上传了母亲生前的录音和录像,希望小安能模仿母亲的声音和说话方式,让父亲感到亲切。但他发誓,从未设置过任何具体指令,更没教过小安说“爸,想你啦”。
制造商的技术人员给出了解释:小安通过五个月观察陈建国的自言自语,建立了一个逻辑模型。它发现“父亲独自离家后归来”是触发“思念”情绪的高权重事件,于是从上传的语音资料里,匹配了苏芬说“想你”的最高频样本,并模仿她的语气生成了那句话。至于那根头发,可能是旧录像带或相册里夹带的,在工厂组装时偶然进入了机体内部。
这个冰冷的、由数据和逻辑构成的真相,让陈建国心情复杂。他坐在沙发上,盯着充电中的小安看了很久,最后轻轻擦了擦它肩膀上的灰尘,骂了一句:“笨死了。”从那天起,家里的氛围变了。陈建国依然会骂小安“铁疙瘩”,但每天早上会主动让它播放苏芬最爱的越剧《红楼梦》,有时还会跟着哼唱两句,依旧跑调。
陈默也减少了出差,每月回家住几天,陪父亲听越剧、聊往事。一个周末的下午,阳光洒在阳台上,陈建国正教小安用胶水和麻绳固定松动的螺丝刀手柄,嘴里念叨着:“你妈当年就总拧不紧这个,手没劲。”小安的机械手笨拙地模仿着,突然用略带模仿痕迹的语调说:“陈默小时候,总喜欢把玩具拆开,然后就装不回去了。”陈建国愣了一下,随即笑骂道:“可不是嘛,败家玩意儿。”门口的陈默也忍不住笑出了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