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贸促会柴占祥谈跨国车企:以长远眼光布局 竞合共生推动汽车业发展

   时间:2025-11-02 22:30:59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汽车工业的蜕变之路,堪称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范。从1984年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成立算起,这个行业用四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如今正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副秘书长柴占祥作为行业发展的亲历者,在近期举办的专题访谈中指出,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在多个领域已实现全球领先。他特别提到,虽然行业快速发展中暴露出产品同质化、价格战等问题,但这些都属于发展中的阶段性现象,将随着市场成熟逐步得到解决。

回溯历史,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在苏联技术援助下,新中国初步建立了卡车生产体系,但当时乘用车占比不足10%,与全球8:2的乘商比例形成鲜明对比。直到1984年北京吉普、1985年上海大众相继成立,中国才真正开启乘用车时代。柴占祥回忆,当时全国汽车年产量仅30多万辆,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更重塑了整个产业生态。

跨国车企对中国市场的认知经历了深刻转变。初期,它们主要将过时车型引入中国,随后逐步升级为最新车型,近年来更将中国作为全球首发阵地。这种变化背后,是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升。柴占祥透露,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机械部代表团在欧洲偶然拜访大众总部,这个意外之举开启了中德汽车合作长达四十年的篇章。

外资企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它们引入的现代制造理念和营销体系,推动中国汽车从"生产资料"转变为"大众消费品"。柴占祥特别指出,合资企业通过设立供应商发展基金等方式,系统培养了中国本土汽车产业链,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为后续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外资车企在华战略正从"在中国,为中国"向"在中国,为世界"升级。柴占祥观察到,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设在中国,根据本土需求开发新产品,并将中国团队的创新成果推广至全球市场。在智能网联领域,外资企业与华为、地平线等科技公司的合作日益紧密,形成"中国孵化、服务全球"的新模式。

中外汽车企业的关系也在发生微妙变化。早期外资企业以"老师"身份进入,系统传授汽车制造全流程知识。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壮大,这种单向传授逐渐转变为双向合作。柴占祥举例说,现在跨国车企将更多研发权限下放给中国团队,正是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创新活力和反馈效率。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柴占祥强调企业需要具备战略定力。他指出,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做好本地化是当前重要课题,而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和发展潜力,要求车企既要参与国内竞争,也要在全球市场展开角逐。这种"竞合共生"的关系,将成为推动行业持续进步的关键力量。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