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家电行业的财报季中,格力电器公布的业绩数据引发市场关注。这家以空调为核心业务的家电巨头,在2025年前三季度遭遇营收利润双降的困境,单季度表现尤为严峻,折射出传统家电企业在新周期下的转型压力。

财报显示,格力电器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71.8亿元,同比下降6.5%;净利润214.61亿元,同比减少2.27%。第三季度单季营收398.55亿元,同比下滑15.09%;净利润70.49亿元,同比下降9.92%。这一数据不仅延续了上半年以来的增长乏力态势,更显示出核心业务承压加剧的特征。作为占营收比重达78.38%的空调业务,其市场表现直接决定了企业整体业绩走向。
行业数据印证了这种困境的普遍性。奥维云网监测显示,2025年空调市场持续调整,9月零售量同比下降21.2%,其中线上渠道下滑29%,线下渠道下滑38.1%。生产端同样承压,11月内销排产同比下降19.8%,出口排产下降15.7%,连续两个月出现大幅收缩。行业分析师指出,去库存周期残留、消费需求转变以及产品同质化竞争,共同构成了当前市场的三重压力。
这种行业性调整对格力的影响尤为显著。回顾其业绩轨迹,2021-2024年间公司净利润保持正增长,2023年更实现归母净利润18.41%的峰值增速。然而进入2025年,增长动能明显衰减,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速转负,显示出行业调整期对龙头企业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和持续性特征。
在内部挑战之外,新兴势力的崛起构成了新的竞争维度。10月下旬,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正式投产,这座规划产能700万套的数字化基地,每6.5秒即可下线一台高端空调。小米集团半年报显示,2025年二季度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66.2%,其中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速超过60%。这种从代工转向自主制造的模式转变,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两家企业的竞争早已渗透到多个层面。从2013年著名的"十亿赌约"开始,到2018年小米正式进入空调市场,双方在产品性能、售后服务、价格策略等领域展开多轮交锋。2025年,这种竞争进一步升级:小米宣称7月线上销量反超格力,格力则通过不同统计口径的数据进行反驳;在服务领域,小米将中央空调纳入"十年免费包修"范围,格力则以"十年不修才是实力"回应;产品层面,双方甚至通过拆机对比等方式争夺技术话语权。
从业务结构看,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占比已从2024年二季度的30.1%提升至2025年二季度的33.4%,成为增长核心引擎。其中空调业务的快速放量,不仅推动智能大家电收入增长66.2%,更带动产品平均售价提升,显示出高端化战略的初步成效。这种发展态势,对传统空调企业构成双重挑战:既抢占市场份额,又重塑行业价值标准。
面对内外部挑战,格力电器正在寻求突破路径。太平洋证券研报认为,公司长期增长动力仍存,空调与暖通板块的技术积累、新能源业务的布局潜力,以及当前处于低位的估值水平,都为未来修复提供可能。但短期来看,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海外拓展不确定性等因素,仍需持续关注。在这场传统与新兴势力的博弈中,渠道革新效率、生态构建能力,将成为决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