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1兆赫兹覆盖全频段,“宽频侦探”精准捕捉电网“隐形威胁”

   时间:2025-11-03 01:50:23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中国新能源产业以惊人速度崛起,风电与光伏年均新增装机从“千万千瓦级”跃升至“亿千瓦级”,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标杆。在这场变革中,浙江凭借“海陆并举”的独特优势,成为新能源发展的前沿阵地。从杭州工业园区的分布式光伏屋顶,到舟山海域的巨型海上风电场,清洁能源已深度融入浙江经济血脉,年发电量可满足全省三分之一居民用电需求。

然而,新能源的爆发式增长也带来新挑战。风电、光伏等发电方式高度依赖自然条件,输出功率存在天然波动性。当这些能源通过逆变器等设备接入电网时,会产生大量非50赫兹的宽频电压与电流信号,覆盖范围从几百赫兹到上千赫兹。这些信号如同电网中的“隐形刺客”,虽难以察觉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威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宽频信号对电网的危害已在全球多地显现。2009年,美国德州某风电场因线路串联补偿问题引发20赫兹次同步振荡,导致多台机组脱网并损坏保护设备;2014年,德国北海海上风电场因宽频振荡导致30%的短时振荡电流,最终被迫全厂停机避险。在国内,类似问题也时有发生,宽频信号不仅降低电能质量,还会导致家电噪音增大、寿命缩短,影响工业生产线精密仪器精度,甚至造成产品报废。

破解宽频信号危害的关键在于实现全链条管控,而首要难题是监测技术的突破。传统监测设备面临三大挑战:其一,频率跨度受限,传统设备测量上限通常为50千赫兹,难以捕捉雷电过电压(数十千赫兹至数兆赫兹)和光伏高次谐波(3000赫兹)等高频信号;其二,信号微弱易受干扰,变电站电磁噪声会掩盖宽频信号,导致测量失准;其三,多设备协同困难,传统方案需安装工频表、谐波仪等多台设备,数据无法实时共享,故障响应滞后。

针对这些难题,国家电网在浙江110千伏石门变电站投运了首台宽频电压/电流监测装置。这台被称为“宽频侦探”的设备,集成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宽频谐波快速辨识技术,具备四大核心优势:其一,全频段覆盖能力,测量上限提升至1兆赫兹,可精准捕捉光伏高次谐波、雷电暂态信号等所有频段信号;其二,超高精度测量,工频误差仅0.02%,谐波幅值误差小于1.5%,响应时间达300纳秒,远超传统设备;其三,多功能集成,单台设备即可完成工频、暂态、谐波及雷电冲击测量,替代传统五台设备;其四,强适配性设计,采用AIS敞开式结构,无需改造原有设备即可“即插即用”,维护效率提升80%。

该装置的实际应用已展现出显著价值。在电能质量分析方面,可实时监测谐波、电压暂降等异常,当光伏电站高次谐波累积或串补线路出现振荡迹象时,系统会立即触发预警,防止事故扩大;在设备状态预测方面,通过长期监测宽频信号,可建立变压器等设备的“健康档案”,提前发现绝缘劣化苗头,实现从被动抢修到主动维护的转变;在故障定位方面,当电网因新能源并网产生高频谐波或雷电冲击导致过电压时,系统可在毫秒级时间内精准定位故障点,大幅缩短修复时间;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宽频监测数据为新能源并网容量测算提供了科学依据,可避免容量过低造成的资源浪费或过高引发的电压失稳风险,优化“源网荷储”协同效率。

随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持续提升,电网稳定运行面临更大挑战。宽频电压/电流监测装置的投运,标志着中国在新能源并网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通过将“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这项技术不仅为电网安全筑牢了技术屏障,更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关键支撑。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