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一档播客节目中提出大胆预测:未来五到六年,传统智能手机及其应用程序可能退出历史舞台,人类获取的数字内容将主要由人工智能生成。他描绘的未来设备将彻底重构人机交互方式——手机不再依赖操作系统或预装应用,而是成为搭载本地AI推理能力的终端,通过云端与个人设备协同,在瞬间生成用户所需的任何工具或界面。
马斯克进一步解释,当用户需要导航服务时,设备将自动调用AI资源生成三维地图界面,包括后端定位算法和实时路况数据,整个过程无需下载任何应用程序。这种"无应用化"的变革将使智能手机退化为纯粹的视听输出设备,同时成为本地AI模型的运行载体。他强调,移动原子(物理世界操作)的复杂度远高于移动比特(数字信息处理),因此焊接、烹饪等体力劳动虽会存续更长时间,但最终也将被机器人取代。
这一构想与OpenAI的硬件战略形成呼应。今年5月,该公司宣布与苹果前首席设计师乔尼·艾夫团队达成合作,共同开发新一代智能设备。据外媒披露,这款口袋大小的原型机以AI为核心,配备多模态传感器阵列,既能本地运行轻量化模型,又可无缝调用云端算力。项目负责人表示,该设备旨在填补手机与电脑之间的功能空白,成为人类与数字世界交互的"第三块屏幕"。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9月举办的云栖大会上提出类似观点。他指出,大语言模型正在重塑软件开发范式——未来用户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AI即可自动编写代码、调用工具链并部署系统。这种变革将使潜在开发者规模从千万级跃升至亿级,推动软件生产从"工程师驱动"转向"用户驱动"模式。吴泳铭预测,三年内超过80%的商业软件将被AI生成的智能体(Agent)取代,形成全新的数字生态。
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AI技术已具备支撑这类变革的基础条件。GPT-4等模型展现出的多模态理解能力,结合边缘计算设备的性能突破,使得本地化AI推理成为可能。不过要实现马斯克描述的"无应用"场景,仍需解决模型实时性、能耗控制及隐私保护等关键挑战。市场调研机构IDC预测,到2028年,具备AI原生架构的智能设备将占据消费电子市场35%的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