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2025自动驾驶三大赛道激战正酣,谁将率先突围引领未来出行?

   时间:2025-11-03 12:35:40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自动驾驶技术的浪潮正以更务实的姿态席卷交通与物流领域。2025年下半年,RoboBus(自动驾驶巴士)、RoboTruck(自动驾驶卡车)、RoboVan(无人城配)三大赛道迎来爆发期,资本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这些曾经停留在试验场的技术,开始真正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场景。

资本市场的热情为行业注入强心剂。L4级无人城配解决方案提供商新石器公司完成逾6亿美元D轮融资,刷新中国自动驾驶领域融资纪录。与此同时,卡尔动力、白犀牛、九识智能等企业相继获得数亿元至1亿美元不等的资金支持,西井科技也宣布完成F+轮融资。这些资金不仅流向技术研发,更推动着商业化进程的加速——新石器无人车已部署超8000台,九识智能交付量突破7000台,白犀牛则计划在2026年实现5000台活跃车辆运营。

无人配送车的规模化落地成为行业焦点。从2024年底全国仅6000余台的应用规模,到2025年多家企业宣布跨过万台交付门槛,1万辆运营规模被视为从试验到商业化的“临界点”。东吴证券预测,2025年无人配送车销量将超3万台;光大证券则认为,到2030年,年销量有望突破80万辆,市场规模超百亿元。价格的大幅下降是关键推手——九识智能E系列车型售价1.98万元,菜鸟GT-Lite叠加优惠后低至1.68万元,降幅近90%。这种亲民化价格,让无人配送车在网点与末端门店、驿站之间的短途配送中迅速占据一席之地。

实际运营数据印证了技术价值。以日均8000件配送量的网点为例,引入无人配送车后,件均成本降幅达70%,单车日均运件量突破千件,配送时效提升20%-30%。在“双十一”等高峰期,其运送效率是传统模式的2倍,单车单日可配送2000件。顺丰、中通、圆通等快递公司已加速引入无人配送车,中通投入约1000辆,圆通投入近500辆。这种“人机协同”模式不仅降本增效,更推动物流从业者从“体力交付者”向“智能运维者”转型。

自动驾驶重卡领域,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样活跃。过去,行业分为“轻模式”与“场景定制”两大阵营:前者提供纯软件系统授权,扩张迅速但落地复杂;后者深度打磨特定场景,稳定但成本高昂。如今,卡尔动力等企业转向“通用性平台”,通过模块化硬件架构与自动驾驶系统结合,实现港口封闭场景低速作业与高速公路高速编队的无缝适配。技术上,端到端强化学习、多模态感知融合、轻地图技术等成为主流方案,以应对内蒙古等地区超长车辆运输等复杂场景。

干线物流、港口码头与矿区是自动驾驶重卡的核心应用场景。2024年,我国公路货运量达41.88亿吨,干线货运市场规模超6万亿元,但卡车司机平均年龄已接近49岁,短缺问题突出。自动驾驶可降低10%油耗,完全无人驾驶下1人可监控5-10台车,综合成本降幅约35%。交通运输部预测,2030年自动驾驶干线物流市场规模将达8539亿元,L4级卡车渗透率超25%。港口领域,自动驾驶集卡因成本低、适用性强,有望成为主流解决方案,预计2025年L4级自动驾驶集卡应用规模将达6000-7000辆。矿区则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减少人工需求与安全风险,2021年市场规模为3.42亿元,预计2030年将激增至129亿元。

自动驾驶巴士的商业化进程同样引人注目。从园区、景区接驳到城市社区、地铁接驳,其固定线路运行特性降低了技术实现难度。IHS Markit预测,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将达2.25万亿元,自动驾驶巴士有望占据百亿甚至千亿份额。新加坡、法国、美国等国家已启动试点,蘑菇车联更中标新加坡首个L4级自动驾驶巴士官方项目,构建“核心技术+整车制造+本地运营”全链条模式,通过本地伙伴降低跨国运营门槛,提升适配能力。

技术降本与场景适配的平衡,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核心。无人配送车通过价格亲民化打开市场,自动驾驶重卡通过通用性平台突破场景限制,自动驾驶巴士则通过固定线路运行降低技术难度。当这些技术不再停留于新闻报道,而是成为通勤、快递、运输中的“日常帮手”,智能出行的革命才真正完成其“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