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国际经济论坛“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合作”分论坛上,多位行业专家围绕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展开深入探讨。他们普遍认为,尽管人形机器人技术进步显著,但要真正进入家庭场景仍需较长时间,而工业领域的应用则有望率先取得突破。
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焦继超指出,人形机器人将优先在工业场景落地,预计2至3年内能够完成更复杂的操作任务。商业场景中,如酒店服务等需要与人互动的角色,可能需要3至5年才能实现广泛应用。而进入家庭场景并承担家务劳动的人形机器人,至少需要8至10年时间。他强调,家庭场景的应用不仅涉及技术问题,还包括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的制定。
焦继超还透露,明年将是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关键一年。商业场景中,除娱乐表演外,导览、4S店讲解等应用将进一步拓展。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在这些领域的普及速度将加快,但行业必须找到具有可复制性和规模性的应用场景。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王晓刚则认为,未来三年,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标准化场景中率先突破,如工业生产和物流分拣。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无人物流车已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这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帕西尼感知科技创始人许晋诚表示,近端小型人形机器人的落地速度将更快,预计五年内可进入工厂。他强调,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是找到实际需求,而非单纯追求技术突破。
乐聚智能董事长冷晓琨预测,明年工业领域将出现采购交付量超过万台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这一规模可对标2018年前后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进入大规模批量化使用阶段。不过,他同时指出,技术成熟仅是第一步,产品真正进入生活还需解决标准、安全和隐私等复杂问题,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十年以上。
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提出,机器人的终极目标是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问题,模型的有效性比技术路径更重要。他提到,当前大语言模型参数已达50万亿级,未来数据驱动的研究方向可能带来新的突破。江磊建议,行业应关注数据积累的价值,探索其可能引发的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