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八马茶业头顶“高端中国茶第一股”的光环登陆港交所时,资本市场曾为其描绘出一幅高增长的蓝图。然而,这场持续13年的IPO长跑最终以尴尬收场——上市仅10个交易日,股价便跌破50港元发行价,最低触及49.22港元,市值较峰值蒸发超40亿港元。这场资本与茶产业的碰撞,再次暴露出传统行业与现代金融体系之间的深层矛盾。
八马茶业的业绩转折堪称断崖式。2024年营收增速从2023年的16.72%骤降至0.99%,2025年上半年更出现4.2%的同比下滑,净利润同比降幅达17.8%。支撑其扩张的加盟商体系同步显现疲态:2024年净增加加盟商数量较2023年减少119家,2025年上半年加盟商总数较2024年底净减少24家,流失总数已超300家。这种收缩直接导致门店扩张速度放缓,2025年上半年新增加盟店数量不足2023年同期的五分之一。
H股全流通计划成为压垮股价的最后一根稻草。公司拟将3193.31万股内资股转换为H股,流通股数量将激增60%。在港股市场流动性持续收紧的背景下,这一计划被解读为原始股东集中退出的信号。资金流向数据印证了市场担忧:截至11月11日,该股20日净流出金额达7746.36万元,呈现持续抛售态势。
这种困境并非孤例。早在2023年12月上市的“普洱茶第一股”澜沧古茶,股价已较10.7港元发行价跌去超70%,近期更创下3港元以下的历史新低。其2025年中期业绩显示,营收同比下滑38.8%,由盈转亏2894.6万元。两家头部茶企的集体遇冷,折射出资本市场对传统茶产业的审慎态度。
茶叶的农产品属性与资本要求的标准化背道而驰。产地、气候、年份和制作工艺的细微差异,使得每片茶叶都成为独特的非标品。这种特性导致茶企面临品控难题和成本波动,A股市场对茶企IPO的谨慎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存货核算和跌价准备等财务处理难题。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高端茶叶市场前五名市占率仅5.6%,八马茶业1.7%的份额更凸显行业分散格局。
资本追逐的“高增长、可复制”模式在茶产业屡屡碰壁。大益茶通过限量配售等金融手段炒作普洱茶价格,最终在市场波动中泡沫破裂;泛茶、昌世等品牌以理财产品形式吸引资金,因无法兑付引发崩盘。这些案例表明,试图用金融杠杆加速茶产业扩张,本质上是对行业规律的违背——茶叶需要时间沉淀品质,而资本要求快速周转回报。
八马茶业的资本化之路充满戏剧性。从2012年引入IDG、天图资本等机构谋求A股上市,到新三板挂牌,再到两次冲击创业板和主板失败,最终转战港股。其背后站着安踏、新希望、七匹狼等战略投资者组成的“亲家天团”,但即便如此强大的资源网络,也未能改变二级市场用脚投票的结局。当业绩失速、模式遇阻、抛压来袭时,资本市场的冷酷一面显露无遗。
这场资本与茶产业的博弈,本质上是两种时间逻辑的冲突。茶叶生长遵循自然节律,品牌培育需要长期投入,而资本市场要求的是可预期的财务表现和快速扩张能力。八马茶业的遭遇证明,当传统行业强行套用资本游戏规则时,既可能扭曲产业本质,也难以满足金融市场的严苛要求。这种矛盾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继续考验着中国茶企的资本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