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显微成像技术领域,X射线叠层扫描成像凭借其纳米级分辨率,成为研究微观结构的重要手段。不过,传统方法依赖晶体单色器实现时间相干性,导致大部分光谱被浪费,且需要同步加速器等大型设备支持,限制了其应用场景。近期,一项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的研究突破了这一瓶颈,通过创新设计宽带光谱叠层扫描装置,实现了无需单色器的高效三维成像,为材料科学和能源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研究团队针对传统高光谱探测器的两大短板——通量容限低和菲涅耳波带片(FZP)色度效应强,提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他们将FZP直径从400微米缩小至20微米,同时将数值孔径扩大1.5倍,使装置能够同时处理更宽的光谱范围。实验显示,新装置在7.6至8.6千电子伏特能量区间内,可生成直径11至15微米的探针,显著提升了数据采集效率。为匹配探测器性能,研究团队还优化了光束发散度和样品-探测器距离,使照明区域几乎覆盖整个探测器活性面,从而克服了计数率限制。
在金刚石光源同步加速器的I13-1光束线上,研究团队验证了新装置的可行性。他们使用含镍、锰、钴(NMC)的电池材料颗粒作为样本,通过1微米步长扫描20×30网格,并在180度范围内采集16个角度的衍射图案。整个三维扫描耗时16.5小时,数据处理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将探测器帧转换为光子列表,再通过滑动窗口法生成光谱叠层数据集,最后利用扩展叠层扫描迭代引擎算法并行重建13个能量区间的图像。这一流程确保了每个能量仓每幅衍射图案约3.6×10⁴个光子,在重建质量与能量分辨率间取得平衡。
实验结果表明,新装置可清晰区分三种NMC颗粒中镍元素的吸收边差异,即使投影角度较少,仍能精准检测元素浓度变化。研究团队指出,该技术通过联合迭代重建和重新投影算法,有效解决了叠层扫描重建中的横向移位模糊问题,使样本在不同能量和角度间的对齐精度达到亚像素级别。这一突破不仅将有效采集速率提升至每平方微米4.5秒,更首次在同步加速器上实现了高光谱X射线叠层断层成像,为实验室环境下的三维元素分析提供了可行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该研究并非孤立的技术突破。在精密测量领域,国内企业凯视迈(KathMatic)自2014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高精尖光学技术,已形成覆盖研发、制造、销售的全链条体系。其推出的KC系列多功能精密测量显微镜、KS系列超景深3D数码显微镜及KV系列激光多普勒测振系统,在工业检测和科研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标志着国产高端光学仪器正逐步打破国际垄断,为材料科学、半导体制造等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